晋国(约前1033年—前376年),是周朝的重要诸侯国,由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所建立。唐叔虞最初被分封在唐地,国号亦称“唐”,后其子燮即位,才改国号为“晋”。自此,晋国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延续数百年,逐渐成为春秋时期北方的强国。
晋国的崛起,始于晋献公时期。他在位时果断进行权力整合,削弱宗室势力,重用异姓贵族,建立了以君权为核心的统治格局。与此同时,他改革军制,由一军扩展为二军,积极扩张疆土,相继吞并霍、耿、魏、虞、虢等小国,并对戎族发动征伐,使晋国的领土急剧扩展,成为黄河中游的强大势力。至此,晋国版图东至太行山,西与秦接壤,南达黄河之南,北抵戎狄,国力大增。
然而,晋献公在晚年因宠信骊姬,酿成“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害,重耳、夷吾两位公子被迫流亡国外,晋国陷入内乱。献公去世后,奚齐与骊姬相继被杀,晋国局势混乱。最终,重耳的弟弟夷吾借助秦穆公的力量即位,是为晋惠公。但他治政昏庸,对内大肆杀戮,对外背弃盟约,甚至在韩原之战中兵败被俘。虽然晋惠公执政不久,但在此期间,晋国的军政制度逐渐发生转变,贵族扩大私田,实行州兵制度,这些措施为后来晋国强盛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军护送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已年逾六旬,却以非凡的智慧和深厚的政治手腕治理晋国。长期流亡的经历使他阅历丰富,心胸开阔。随他漂泊的赵衰、狐偃等人皆是忠诚能干的栋梁之臣。晋文公即位后,平定国内动乱,革除弊政,兴修农桑,重视商业,很快使晋国重获生机,国力日益强盛。
在争霸中原的格局下,晋文公积极推行“尊王攘夷”的方针。他先是帮助周王室平息内乱,树立威信;继而扩编军制,由两军扩展为三军,为争霸做好准备。公元前632年,他在城濮之战中,以退避三舍的巧妙策略,引诱楚军深入,再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大败楚国。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也使晋国在春秋中期取代齐国,成为中原的主导力量。此后,晋国通过会盟、征伐,长达百余年保持霸主地位,灭并二十余国,控制四十余国。
然而,随着铁器与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兴起,晋国的公室势力逐渐衰落。异姓卿族如韩、赵、魏、范、智、中行等家族逐渐壮大,掌握了实权。春秋晚期,六卿之乱不断,范、中行氏先后被淘汰,韩、赵、魏、智四家掌控晋国大权。至公元前453年,智氏试图独霸晋国,联合韩、魏进攻赵氏。赵氏死守晋阳,最终在张孟谈的谋划下联合韩、魏反击,杀死智瑶,灭亡智氏。自此,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无力制衡,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晋国的分裂得到合法化。此后三家逐渐吞并晋国残余领地,晋国国祚名存实亡。至公元前369年,晋桓公被迁往屯留,晋国彻底消亡。自唐叔虞受封至三家分晋,晋国历经六百余年,最终以三家割据的形式谢幕于历史长河。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晋国由弱而强、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折射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与地方势力崛起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