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众所周知,汉族是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与其余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了庞大而和谐的民族大家庭,合称为“五十六个民族”,人们常形象地称之为“五十六朵花”,寓意多姿多彩、共同繁荣。
然而,很多人常会追问:为什么我国的主体民族被称为“汉族”?这个称谓究竟与历史上的汉朝有着怎样的渊源?下面就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逐一梳理。
一、汉族的前身
在汉朝建立之前,并没有“汉族”这一名号,当时中原的居民通常被统称为“华夏族”。在上古典籍《尚书》中,便有“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的记载,可见“华夏”一词早已被用来称呼中原之人。“华夏”的本义是光辉、伟大,正好与当时自视甚高的中原人民身份相契合。
再追溯历史,我国第一个以“国家”自称的政权是夏朝。夏人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西起陇山,东至泰山,这片被称为中原的土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夏朝又继承了炎帝、黄帝部落的血脉与文化,中原各族在数千年的融合中逐渐形成一个有高度凝聚力的群体,这就是华夏族。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不仅实现了大一统格局,还推行了文字的统一,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华夏族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从此,华夏族的身份更加鲜明,便有了“泱泱华夏”“炎黄子孙”的自称。可以说,这就是汉族的直接前身。
二、刘邦与汉朝的建立
然而,秦帝国虽然雄踞一时,却因统治残暴,仅仅延续了二世十四年便告覆亡,这也为“汉族”这一新称谓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刘邦,原为沛县亭长,因“斩白蛇”起义,与西楚霸王项羽一同推翻秦朝。随后在楚汉相争中,刘邦凭借坚韧与谋略,于垓下之战击败项羽,从而掌握天下,建立起大一统的汉朝。
事实上,刘邦与“汉”这一称呼早有渊源。楚汉战争期间,他曾被项羽封为“汉王”,其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陕西南部、湖北西北及巴蜀、汉中一带。而“汉”的本义指的正是流经此地的汉水。《说文解字》中记载:“漾水出陇西相道,东至武都为汉。”这里的漾水就是汉水,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刘邦因地得名,后在公元前206年正式称帝建国,遂以“汉”为朝号。
从此,中原民族逐渐以“汉人”自居,其文化、文字、习俗也逐渐冠以“汉”的称谓,如“汉字”“汉服”“汉文化”,皆源于此。
三、汉朝的辉煌与影响
汉朝延续四百余年,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不仅奠定了中原文化的坚实基础,还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大汉王朝威名远播,成为当时东方最强盛的帝国,吸引周边国家纷纷来朝贡。
在这种背景下,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中原人逐渐将自己与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区分开来。“汉族”的概念由此正式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汉族不仅发展出独特的语言——汉语,和独立的文字——汉字,还将这一传统世代相传,再未更改。
即便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五胡乱华”,中原民族与胡人不断融合,但最终逐渐演变出今天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而汉族依旧作为主体民族,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与文化自觉,保持了自身特色。两千余年来,汉族与少数民族一道,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癸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象山脚下。
作者:李大奎,七零后,贵州湄潭人,法学学士,长期致力于《红楼梦》与汉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