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王爷,爷爷是道光皇帝,哥哥是光绪皇帝,儿子是末代皇帝溥仪,自己还当过大清最后一任摄政王,却在国难当头时卸任,这人就是载沣。他搞立宪弄出个“皇族内阁”把人全得罪光,最后看着大清垮台,最后卖了王府当普通人。这到底是无能摆烂?
载沣的父亲是醇亲王奕譞,亲哥哥是光绪帝载湉,他的儿子是末代皇帝溥仪,有这关系,在大清朝能排进前三。可他这王爷当得实在窝囊。
载沣的父亲奕譞是慈禧的“工具人”,当年慈禧搞政变,奕譞帮着干掉顾命八大臣;后来慈禧想修圆明园,奕譞就挪用海军军费凑钱。等慈禧把奕譞的二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当皇帝时,奕譞才算彻底成了“慈禧亲信”,被封为“铁帽子王”。
载沣从小就被按在这“工具人”轨道上跑。他上面四个哥哥,老大、老三、老四全早夭,二哥载湉当了皇帝,他顺理成章成了醇亲王继承人。
光绪病逝前,慈禧看载沣老实,又把他儿子溥仪抱进宫当“预备皇帝”,还让载沣当摄政王。1908年慈禧一死,26岁的载沣就成了大清实际掌权人。
刚上台时,载沣也想过大干一场。看着摇摇欲坠的大清,希望能够给大清这艘破船,再做个好一点的高质量裱忽匠,只可惜这一代的勋贵水平实在是有些拉胯。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载沣这第一把火就烧错了地方。上台第三天,他看袁世凯不顺眼,想把北洋军抓在手里。按理说,这种权力斗争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可载沣心软了。他以袁世凯身体有恙为由,让他河南老家休养。临走前还赏了一堆银子,美其名曰“养病”。
袁世凯回去后,天天和北洋军将领书信往来。载沣这操作,就像给老虎剪了指甲,又放虎归山,纯属给自己留坑。
第二把火更蠢。他想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可从太平天国起,地方督抚就把税收攥在手里,曾国藩、李鸿章的老部下哪会服他?他派去收权的人,要么被督抚怼回来,要么被架空,折腾了半年,国库没多一分钱,倒把张之洞这些汉臣全得罪了。
第三把火是搞立宪。当时士绅们都盼着搞议会,载沣也喊着“立宪救国”,结果1911年拿出的“皇族内阁”名单,13个阁员里有9个是满人,其中7个是皇族。这哪是立宪,分明是换汤不换药的军机处!之前支持大清的立宪派,瞬间成了“反清先锋”。
载沣这三板斧抡下来,把军队、士绅、官员全得罪光了。有人劝他“收敛点”,他说:“我是摄政王,我说了算!”结果1911年武昌一声炮响,各地督抚要么独立,要么观望,没几个帮朝廷的。
载沣看着全国各地的情况,终于扛不住了。同年12月,他递交辞呈,回家养老去了。辞职后的载沣,活成了大清皇族里的“异类”。
溥仪成了“逊帝”,他不掺和;张勋搞复辟,喊他出山,他说“我这身子骨扛不住”;当溥仪跑去东北投靠日本人,搞伪满洲国时,载沣直接炸了。
1934年他去长春看儿子,爷俩吵得差点动手。载沣指着溥仪鼻子骂,骂完扭头回北京,从此跟溥仪划清界限。
他不光自己不折腾,还劝弟弟们消停。二弟载洵想跟着保皇党闹,被他一顿臭骂。三弟载涛早年掺和过张勋复辟,载沣天天劝他不要乱跑,载涛也安分下来。
1949年之后,载沣更加清醒。他看着新时代来了,主动把醇亲王府卖给国家。这举动让他得了个“识时务”的评价,后来政府给他安排了房子,按月发生活费,他就天天遛弯、看报、逗孙子,生活过得滋润。
有人骂他“窝囊”,说他要是硬气点,大清或许能多撑几天。可当时的局势是袁世凯虎视眈眈,地方督抚各怀鬼胎,士绅们盼着改朝换代,连皇族内部都在争权夺利。
载沣要是真硬来,估计死得比光绪还快。他的“摆烂”,其实是看清了现实,当时的烂摊子谁来都救不了,与其硬撑着当亡国背锅侠,不如早点抽身,保全家性命。
比起那些喊着“复辟”却被日本人当枪使的遗老,比起那些握着权力却瞎折腾的皇族,载沣的“摆烂”比死撑着体面强,至少他平安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