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民是胜利之本——山西敌后抗战纪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系列纪录片《兵民是胜利之本——山西敌后抗战纪事》即将播出,山西卫视8月26日21:15播出1-3集,8月27日21:15播出4-6集,山西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矩阵同步推出。
本片以文物史料、影像实录、抗战故事叩击心灵,让历史的回响激荡今朝,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传承。
今天,硝烟散尽,但来时路永不能忘、永不敢忘。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第一集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守,日军集结重兵向山西扑来,意欲掐住华北“咽喉”,实现“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疯狂计划。
面对这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全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大旗,未待部队改编就绪,即令八路军三师主力出征,东渡黄河,北上抗日!山西,成为华北抗战的最前线。
妥协和退让从来都换不回和平!当残暴的侵略者毁我家园、屠我亲人、亡我民族,不畏强暴、奋起反击、捍卫正义是唯一选择。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誓死不当亡国奴,八路军战士要做这片焦土之上唯一的——逆行者。
1937年8月31日,陕西韩城芝川镇,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强渡黄河
船行激流,浊浪翻滚,战士们乘坐简陋的木船,目光如炬,凝望着对岸即将为之浴血战斗的华北大地。
此刻,800公里外的日军先头部队距山西北大门天镇仅一日路程。第一一五师的将士们知道,自己快一步,华北就多一线生机。
1937年9月4日,山西侯马火车站
这天,侯马火车站的月台上,百姓冒雨等候。随着战士们列队进站,人群瞬间沸腾了,箩筐、竹篮、连夜赶制的布鞋被纷纷塞进战士们手里。
之后的一个多月里,第一一五师、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的三万多将士,陆续从这里,乘坐窄轨火车,晋西南的这座小城——侯马,成为八路军历史上首次铁路大运兵的起点。
前线战事愈发吃紧,敌人已攻破了山西北大门。9月11日天镇沦陷;12日阳高沦陷;13日至21日,大同、广灵、浑源、左云、右玉相继沦陷。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迷、一路南撤。
1937年9月24日夜 山西灵丘县白崖台
这一晚,暴雨如注、狂风不止,突发的山洪拦在第一一五师奔赴阵地的必经之路上,按照命令,次日拂晓前,必须进入设伏地点。此刻,战士们无一退缩,枪和子弹都挂在脖子上,手挽着手结成人链,蹚过齐胸的激流。
凌晨5点,第一一五师按时到达设伏点,迎击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师团。而我们的部队,三个战士一支枪,却个个斗志昂扬。
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晌午两点,最终,第一一五师在乔沟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一举打破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
平型关一战后,板垣师团穷凶极恶疯狂反扑,再次集结日军精锐兵力5万人,向距离太原仅80公里的忻口,全速压进。
10月13日,山西忻口
为配合正面战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此刻迂回到日军侧后方,连续两次在大同到忻口的必经之路——雁门关黑石头沟设伏,情报准确,精准选址,布下地雷阵,卡死日军车队,配合高地火力,一通狠打,彻底瘫痪了日军补给线。
几乎就在同时,第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在老乡的引导下,率突击队穿越机场铁丝网,一队压制日军警卫,一队破坏跑道油库,一队仅凭轻武器,炸毁日军24架战机。
平型关战斗、雁门关伏击战、奇袭阳明堡,三战三捷的精妙之处在于打“蛇的七寸”,在于“四两拨千斤”,以小的伤亡比达到歼灭敌人的战略效果,对正面战场形成关键支援。这民族至暗时刻的珍贵胜利不仅证明了八路军的作战能力,更对深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2019年2月,一位历史爱好者从侵华日军的相册里发现了一张阳明堡战场的照片,战士们躺在荒野上,有的嘴角流着血,有的双手攥成拳,完全能够想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拼尽了全力。
这是忻口战役惨烈现实的一个瞬间。国共两军携手忻口,21天的拉锯战中,中国军队以“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民族血性,歼灭日军2万余人,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战斗最激烈时,每小时伤亡1000人,总伤亡人数超过10万,郝梦龄等将领血洒疆场。
我们的战争是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和平,而且求世界和平,中国军人以生命作答,正义不容践踏!
第二集 到敌人后方去
1938年2月,日军在山西长驱直入,占领长治后继续西犯,妄图与沿同蒲铁路南犯的日军在晋西南会合,实现其抢渡黄河、打开西进通道,进而全面占领中国的野心。黄河西岸就是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决不能让敌人打过黄河去!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华北正面战场崩溃,毛泽东当即下令:“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随后,八路军三大主力分兵深入太行、吕梁等山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前线,以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消耗日军。
1937年11月,在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召开的石拐会议是华北抗战的重要转折点,由此,八路军进入了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的新阶段。
晋冀交界 响堂铺
1938年3月底,八路军获得情报,日军两个车队总计200辆汽车要经邯长公路给日军据点送补给。第一二九师当即决心以三个主力团,在车队必经的响堂铺一带,打他一场伏击战。
响堂铺位于东阳关和涉县之间,公路沿小河而过,路南是高山峭壁,难以攀登;路北多谷口,便于隐蔽出击。只要东西两头一卡,敌人便无路可逃。
考虑到大多数战士还没见过汽车,师部组织大伙挂图教学,研究出“一打司机,二打轮胎,三打油箱”的战法。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瓮中捉鳖。
3月31日上午九点,日军车队进入伏击范围,七六九团打“蛇头”,七七一团截断车队后尾,七七二团阻击东阳关的增援部队。日军补给车队被围堵在十余里的山沟中。
这是一次漂亮的伏击战,一举击毁日军汽车181辆,歼灭日军400名。我方转运伤员,快打快撤,等到日军飞机赶来轰炸时,战士百姓早已安全撤离。
一个多月里,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接连三场伏击,太行山谷成了歼灭日军的战场。四面出击、声东击西,规避自身劣势,集小胜为大胜,八路军在山西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扭转了抗战初期的被动局面,充分证明了党中央战略决策的正确。山西,成了抗日游击战的发源地,其威力的验证地。
1938年的春天,日军采用“以华治华”的策略,在敌占区建立据点,培植汉奸,打击抗日力量。由于汉奸引路、告密,日军在晋中制造一系列惨案,屠杀群众上千人。
1938年4月2日 山西晋中
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场代号“除根”的行动在晋中10个县同步秘密展开,秦赖支队的十支捕俘队出动,一夜斩杀106名汉奸。留下“凡带路通敌者同此下场”的标语,辖区内70个日军据点瘫痪,太行山区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武装——秦赖支队一战成名。
1938年春天,根据八路军总部部署,仅一二九师就派出41个连队,到各县发动群众,组成游击武装。这些武装力量以山西为中心,以燎原之势发展壮大起来。
八路军在山西山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巩固之后,迅速挺进冀南、豫边、冀东和大青山等地,将抗日游击战的烽火燃烧到河北、山东、绥远和河南广大地区。侵华日军27个师团中的13个半被吸引于华北战场。
八路军的游击战越打越顺手,越打越威风,让日军晕头转向,无计可施。地道战打的是以暗对明,藏打结合;地雷战是要把土地变成雷场,让敌人寸步难行;麻雀战打的是忽来忽去,出没无常。游则敌不知我所往,击则敌不知我哪来。1939年11月7日,放牛娃出身的抗日英雄李二喜,在太行山黄土岭战斗中,用迫击炮,一举击毙了号称“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游击战在山西敌后进行得如火如荼,在黄河西岸的延安,毛泽东相继写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这两篇文章很快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争相学习的军事指挥范本。到敌人后方去,华北敌后民众的抗日热情被彻底点燃,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943年秋 山西宁武
1943年秋收时节,旧堡村外正在上演一场特殊的“抢收”。男女老少齐上阵,庄稼现收、现运、现藏,田埂边藏着步枪、手雷,这就是敌后根据地的日常。
晋绥边区民兵英雄张初元创造了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形态——劳武结合,全村成立生产战斗指挥部,领导13个变工组,扛起枪是兵、放下刀是民,村庄成了战斗堡垒。
据统计,山西境内“劳武结合”的村庄至少5000个以上。
到敌人后方去
万山丛中无处不是战场,青纱帐里处处皆可杀敌。到敌人的后方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尖刀插肋,扭转乾坤,建立根据地壮大力量,变被动为主动,为持久战蓄力反攻奠定胜局。
第三集 唤起民众千千万
1938年初,刚刚建立的晋察冀根据地掀起了一场街头诗运动,田间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诗人。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全民族抗战期间,日军烧杀抢掠,这样的惨案山西多达1260起,晋北13县,县县惨遭屠城,山西千人以上惨案达到了14起,日军疯狂暴行有其明确的心理战考量,就是要让中国民众在受尽凌辱、恐惧绝望中,快速瓦解抵抗意志。
面对侵略者的血腥屠刀,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回答是:攥紧锄头的手要拿起武器,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的家园必定是入侵者的坟场。
点点繁星 照亮暗夜
1938年春,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已经开始在山西全境广泛动员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也如点点繁星,照亮暗夜。
在太行山南麓的一个小城陵川街头,到处都能看到控诉日军暴行义愤填膺的人群和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一时间,“母送儿、妻送郎”的感人场面深深地触动了眼前的这位青年。
随游击队转战山西的过程中,他目睹了太行山的千山万壑,又亲身感受到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触景生情,激情迸发,随手拿起香烟包装纸,写下酝酿已久的诗句。
他就是桂涛声,自他心中喷涌而出的诗行,后经冼星海谱曲,定名为《在太行山上》,这首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创作的歌曲,一经演唱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这悲愤中凝聚而起的力量,就像冲锋陷阵的号角,唤醒了四万万同胞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争意志。
《黄河大合唱》仅用6天就完成创作,这首歌被翻译成12种语言,被誉为“世界反法西斯杰出战歌”;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山西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采用大鼓、快板、相声、活报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其中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抗战时期演出频率最高的剧目;延安鲁艺木刻团活跃在太行山上,他们举办木刻展览、创作连环画、开展新年画运动,更是让民众知道自己也有抗日的办法。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和带领下,文艺战士们深入抗战前线,贴近生活,扎根群众,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抗战文艺作品。
以文艺为武器唤醒民众的同时,一场扎根于人民的伟大实践、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也在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拉开序幕。因为中国共产党深知,抗战文化运动如星星之火,点燃的是民众心中的希望,但要让这希望之光照亮胜利之路,还需要更深厚的土壤。
唯有彻底改变人民的生活,赋予他们尊严与必胜的信念,才能激昂起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
为自己的未来抗争
1941年7月,太行山深处的麻田镇桐峪村,一场对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正在召开。
这是参会人员留下的一张珍贵合影,他们当中不仅有穿着粗布衣衫的八路军和农民、有戴礼帽穿长衫的先生、甚至还有衣着气派的国民党军官和乡绅地主。
这就是晋冀鲁豫边区第一届临时参议会,133名参议员出席,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这样“三三制”的政权构成绝非偶然。它的核心目的,是要打破阶级隔阂,将“抗日救国”这一最大共识转化为各阶层团结抗战的磅礴力量。
会议进行得并不容易,在“扫荡”袭扰中持续了40天;“减租减息”“一夫一妻”等条例在争议中不断调整;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参加选举,豆子就是选票。
这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参与,让根据地的每一个人都真切感受到——他们不是在为别人打仗,而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抗争。
各根据地纷纷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为了启智启蒙,将文化启蒙与政治动员相结合,办起了识字班、农民夜校、冬学等……处处是人民的课堂,抗日军政大学的师生深入群众进行动员,帮助地方建立工救会、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甚至是儿童团,每个人都在觉醒中成长,这场伟大的社会改造在各根据地迅速铺开。
来看看我们的新变化,“中国打日本,月(越)打月(越)有引(瘾),日本打中国,月(越)打月(越)多梭(哆嗦)”,这是一首地道农民写的小诗,错字连篇却豪情万丈,当农民会写抗战诗,可算军粮账,这些觉醒的力量,给全民族抗战带来了胜利的曙光。
《新华日报》(华北版)飞向大江南北
后沟,山西沁县的一个小村庄,1938年11月,这里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新华日报》(华北版)编创人员。次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此创刊,飞向大江南北。
创刊第一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就发表关于军事斗争的社论、访问记、战场通讯150多篇,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日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社长何云曾说:“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
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当时办报的艰苦条件。在激烈的反扫荡中,编创人员创造游击办报模式,“三匹骡子办报纸,背起报馆打游击”。烽火下,即使再艰苦,办报不停歇。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报社人员随八路军总部和前线部队战斗在一线,背着电台、纸张和油印机,日夜奋战,写好文稿,立即编排发行,用最快速度把战斗的消息传播出去,把胜利的捷报宣传到大后方,宣传到国际上。
《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威名就这样与百团大战一道传遍华夏大地,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今日中国》杂志、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都曾长期订阅这份报纸。
朱德总司令评价说:一张《新华日报》(华北版)顶一颗炮弹,而且是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
唤起民众千千万
文化启蒙点燃火种,舆论斗争锻造利剑,民主政治赢得民心,千千万沉默的脊梁,从尘埃中站起、觉醒,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参与到人民战争中。历史早已写下答案:人民一旦醒来,便是改天换地的力量。
指导单位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
支持单位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
山西省广播电视局
山西省文物局
联合出品
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来源:山西广播电视台
责编:张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