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皇帝正式下诏退位,自秦始皇创立以来延续两千余年的皇帝制度至此彻底走到终点。自此以后,尽管在中国大地上偶有复辟的尝试,但再未能掀起波澜,帝制从此失去生机。中国人民在压抑已久的旧制度下,终于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提到清朝历史,人们除了熟知的康乾盛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晚清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这位女性以一己之力垄断朝政数十年,使得光绪皇帝始终被压制在无力施展的境地。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掌权本属禁忌,但历史总有例外。对于慈禧的评价,世人往往把清朝的衰落甚至灭亡归咎于她,认为她是导致清末困境的根源。这样的说法是否偏颇,暂且不论,但她的政治手腕与个人选择,确实深刻影响了大清的命运。
在慈禧身上,除了令人诟病的奢靡生活,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她与光绪皇帝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尤其是围绕光绪皇帝的离奇死亡,更让后世争论不休。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帝突然去世,消息震动朝野。而仅仅24小时后,73岁的慈禧也随之薨逝,这一前后紧密相连的巧合,至今仍引发诸多疑问。
按照常理,慈禧年届古稀,去世并不算反常,但光绪英年早逝却令人费解。御医的记载中提到,光绪在弥留之际腹痛难忍,面色发黑,痛苦翻滚不止。2008年专家通过检测光绪遗发,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砒霜,更加剧了外界对于“被毒死”的怀疑。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光绪长年受压,精神与身体俱疲,病体日渐沉重,终至一病不起。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则是,光绪死在慈禧之前绝非巧合,而是慈禧及李莲英暗中谋划。但宫中无人敢言真相,这也让谜团更加扑朔迷离。
光绪在位时,曾试图借助康有为推行百日维新,虽仅百余日却掀起了近代史上重要的改革风潮。然而变法触动顽固派的既得利益,保守势力很快迎回慈禧出山,光绪被软禁在瀛台,自此失去实权。被囚禁的孤立岁月里,他对慈禧心存怨怼在所难免,这也成为后世推测慈禧可能对其不利的理由之一。
光绪死于1908年11月14日凌晨四五点,而慈禧此时仍神色安然地主持大局,丝毫没有将要离世的迹象。翌日清晨六点,她召见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袁世凯等人,商议新帝人选,声音洪亮,精神不减。最终,她决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由载沣摄政,以便继续掌控朝政。这场会议从清晨持续到正午,慈禧始终稳坐其间,显示出异常强大的意志力。
然而就在会后,慈禧突发昏厥,虽一度苏醒,但体力迅速衰竭,终于在11月15日下午1点45分驾崩。她的骤然离世令朝野震惊。关于其病情,《慈禧外传》记载她因夏季痢疾久病,身体大损,长期的脾胃之疾让她愈发虚弱。年逾古稀的她,本就抵抗力不足,病情积重难返,在突如其来的压力释放中,终究难以支撑。
民间有俗语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慈禧的寿终似乎印证了这一说法。有人甚至认为,她在光绪去世后心中大石落地,精神支撑消解,才使身体迅速崩溃。无论如何,这位权倾一时的“女主”,最终以迅疾之势走完了人生。
综上,光绪皇帝的死亡至今仍是一个谜团,许多人坚信与慈禧脱不了干系。而慈禧的逝世则更接近自然之死,并非人为所害。她以一生的算计和掌权,换来了最后的仓促谢幕。历史的尘埃终将落定,但追寻真相的脚步,仍在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