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是在他被刘邦抓获后所说的。刘邦平定天下后,果然对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心存戒备。最初,韩信被封为楚王,但很快就被削权,又有人诬告其谋反,刘邦依计将其诱捕,后赦罪,改封为淮阴侯。韩信自觉命运与越王勾践麾下的功臣文种相似,因此感叹自己难逃被弃的结局。然而,后人往往将韩信之死视作刘邦过河拆桥,但细究史实,其实韩信的失败更多源于他自身的言行与选择。
首先,韩信的“逼封”是导致他身败名裂的关键一步。在刘邦与项羽于鸿沟议和之后,形势未稳,刘邦急需韩信与彭越出兵夹击项羽。然而,韩信却不急于出兵,反而派使者索要“假齐王”的封号。刘邦闻之震怒,若非张良暗示,他极可能当场翻脸。即便刘邦最后顺从形势,直接封韩信为齐王,但韩信这种以出兵相要挟的行为,已经触动了君臣关系最敏感的底线。在君为尊、臣为卑的时代,臣子以功劳胁迫主君,无异于谋逆。换言之,韩信将自己的功劳变成了威胁,这让刘邦心生杀机。更何况,韩信不同于独立自主的彭越,他的一切兵力、粮草皆来自刘邦的支持。若无刘邦的提携,韩信或许仍只是个执戟随从。因此,他的“逼封”在刘邦眼里,更像是背叛与不知感恩。
其次,韩信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显得短视。史书记载,项羽死后,昔日的旧友钟离眛投奔韩信。刘邦召韩信相见时,韩信选择杀掉钟离眛以取悦刘邦。钟离眛临死前怒斥他“不厚道”。这一举动看似是向主君示忠,实则暴露了韩信的薄情寡义。为了自保,他可以出卖旧友;同样的逻辑,在刘邦心中,韩信也完全可能在某天为了利益背叛君主。这样的人即便智谋超群,也难以赢得长久信任。
再者,韩信确实存在谋反的实际行动。史载韩信一生至少有四次与“谋反”相关:第一次是“逼封”;第二次因人告密被捕,虽后被赦免;第三次与陈豨密谋里应外合;第四次更是图谋假传圣旨,企图利用奴隶军攻入宫廷。这些行为无疑加深了吕后与刘邦的疑忌。尤其最后一次,吕后已无法容忍,遂与萧何合谋设宴,诱杀韩信。值得注意的是,韩信死后,刘邦并未责怪吕后,这说明韩信的存在已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杀之乃是无奈之举。
综上,韩信之死并非刘邦单纯的过河拆桥。若韩信能像萧何那般谨慎自污,或如张良那样功成身退,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然而,他锋芒毕露,既敢于逼封,又背弃旧友,还多次涉及谋反。对任何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来说,这样的臣子最终都只能被清除。韩信的悲剧,不只是帝王疑忌的结果,更是他自己言行失度、自毁长城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