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8年,越南义军在推翻明朝在越南的统治后,颁布了一篇意义非凡的政治文告——《平吴大诰》。这篇文告不仅宣告了越南义军战胜明军的事实,更表达了民族独立与安抚百姓的政治理念,其核心贯穿着强烈的爱国情感与“去暴安民”的思想。文告发布后,义军领袖黎利正式宣布越南脱离明朝独立,明廷在多次军事失败后也不得不接受现实,撤军回国,并承认越南的独立。此后,双方恢复了宗藩关系。在越南历史上,《平吴大诰》被视为民族独立的象征性文献之一,如今仍是越南中学教材中的必修篇章。值得注意的是,文告并非黎利亲笔,而是由其谋士兼重臣阮廌撰写。但命运讽刺的是,彼时曾有明人对其进行恶毒的咒骂,称“作此文者,子孙必不全”,最终这一预言竟在后世应验。
那么,阮廌究竟是何等人物?他在越南历史上堪称大文豪,被誉为第一才子。其父阮飞卿是陈朝时期的榜眼,后因明军入侵被俘虏,阮廌因此怀恨在心,立志反明复国。他自幼聪慧,通过科举成为胡朝进士,精通经史文章,才名远播。明军统治时期,他因有复国思想而被长期软禁。1418年,蓝山起义爆发,他毅然投奔黎利。阮廌的加入,不仅使义军多了一个顶尖的智囊,也大幅提升了起义军的政治号召力。其文章优美有力,诏书一出,立刻感召大批本为中立甚至亲明的士人归附。
随着起义的胜利,阮廌地位水涨船高。1427年,黎利任命他为翰林院承旨、吏部尚书兼枢密院事,几乎成为黎利最倚重的谋臣。后世史家评价说,他“内则赞书帷幄,外则草拟文诰,圣祖(黎利)言必听,计必从”。阮廌不仅参与军事决策,还起草了大量政治文告,其身份俨然是黎利阵营的“诸葛亮式”人物。《平吴大诰》正是他在事业巅峰之时的代表作。此后建国,黎利封他为丞相,赐国姓,位列群臣之首。阮廌主持制定了黎朝的典章制度,并修复与明朝的外交关系,使明廷正式承认越南的独立。
然而,历史从未给功臣完美结局。黎利晚年,开始清算功臣集团,文臣逐渐遭到打压。1433年黎利去世,其子黎元龙(黎太宗)年仅十一岁即位,朝局动荡,武臣掌权,阮廌一度被迫辞官归隐。虽后来复出,但长期与宦官和武将集团对立,政治处境日益险恶。黎太宗虽尊重他,但无法扭转朝廷对他的敌意。更为致命的是,1442年黎太宗突然暴死,阮廌与其家族被迅速牵连其中。
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黎太宗东巡时曾到阮廌府邸小憩,其妾阮氏路被皇帝宠幸。数日后,黎太宗暴亡,舆论一片哗然,矛头直指阮廌之家。最终,阮廌被指控“弑君”,与妻阮氏路一同被处死,并株连三族。这位一代大儒、越南第一才子,在权力斗争与政治陷害中惨遭覆灭。此时,昔日明人“子孙不全”的咒骂仿佛成了真实的预言。
直到后来黎圣宗即位,阮廌才被追平冤屈,恢复名誉,追封为赞畴伯。尽管身遭惨祸,但阮廌的文章与政治功绩却被永远铭记。他不仅奠定了越南独立的思想根基,更以《平吴大诰》留名青史。今日的越南首都河内,还有一条街道以“阮廌”命名,以示对这位文豪的纪念。阮廌的经历,折射出东亚封建社会功臣的悲凉宿命:在权力斗争中,才华与功绩往往难以庇护一生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