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道出了包拯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他以清正廉明、不畏权贵而闻名,是古代官员中的楷模。为了赋予包拯更大的断案权力,当朝皇帝特意赐予他三口铡刀。其一是龙头铡,用于处斩皇亲国戚;其二是虎头铡,专门针对贪赃枉法的官员;最后一口则是狗头铡,主要用于斩杀平民百姓。除此之外,包拯还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与授权之重。
然而,即便拥有如此权力,包拯在执政期间仍然遇到过无法处置的罪人,那就是柴文意。这个人既不是权倾一方的皇族,也没有掌握兵权,但在整个宋朝,却无人敢碰他。原因在于,他的祖先来头极大。柴文意本人并无过人才能,但他的祖父柴荣却是后周第二位皇帝。公元954年,柴荣即位后励精图治,提出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疆土不断扩大;对内则减轻赋税,修建水利工程,深得百姓爱戴。只可惜天妒英才,959年柴荣因病英年早逝。
柴荣的英明一生令后世无不赞叹,他的声望也为柴家子孙留下了深厚的庇护。柴荣去世后,其年幼的儿子柴宗训仓促登基,但因年纪尚小,政权最终被大将军赵匡胤夺取。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披上黄袍,自立为帝。为了平息天下质疑,他必须善待柴氏后裔,于是赐予柴家“丹书铁券”,并在太庙石碑上刻下祖训:柴家后人只要不是谋反,不论犯何罪,都应宽宥。这相当于给柴氏子孙一张永久的“免死金牌”,历代宋朝皇帝自然也不敢违背祖训。正是这份特殊待遇,给了柴文意恃宠而骄的底气,让他在民间横行霸道,成为人人唾弃的祸害。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柴氏族谱中并无“柴文意”其人,多半是后世文人或戏曲创作者虚构出来的角色,用以映射“恶有恶报”的道理。但在传说中,柴文意确实嚣张一时。他仗势欺人,看谁都不顺眼,更曾当街强抢民女。一次恰好被天波府的杨家宝撞见,后者仗义出手相救,这让柴文意心生怨恨。从此他常常故意找杨家宝的麻烦,甚至动辄大打出手。讽刺的是,柴文意的妹妹柴文婷早已暗恋杨家宝,对哥哥的暴行极为不满。每当柴文意欺凌杨家宝时,她都会挺身而出加以阻拦。
然而,一次激烈的争执中,柴文意竟失手杀死了亲妹柴文婷。即便如此,他仍然毫无悔意,反而迁怒于杨家宝,诬陷说是杨家宝害死了妹妹。结果杨家宝被冤枉入狱,父母为救儿子四处奔走,却始终无力改变结局。最终还是包拯亲自出面,查明真相,还杨家宝清白。然而,柴文意并未因此收敛,反而心怀更深的仇恨。他誓言要灭掉整个杨家,以此“给妹妹报仇”。他先是暗杀了杨家宝的哥哥,又捏造罪名诬陷杨氏一族通敌叛国。结果杨家惨遭满门抄斩,仅剩杨家宝一人侥幸存活,四处流亡。
就在柴文意得意洋洋之时,包拯终于出手将其捉拿归案。然而在审讯时,柴文意依旧嚣张跋扈,甚至当面嘲讽包拯,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包拯深感震怒,原本打算冒着触犯祖训的风险,将这名无法无天的狂徒处死。但身边官员劝他三思,因为一旦处决柴文意,就等于无视先帝遗训,这不仅动摇皇室威严,还会让天下人质疑宋朝皇帝的诚信。无奈之下,包拯只得作罢,甚至一度萌生辞官之意。
然而,传说最终还是“苍天有眼”。就在柴文意大摇大摆走出衙门、得意忘形之际,忽然天降雷霆,当场将他劈死。这样的结局,虽属后人杜撰,但却借用天意彰显“善恶有报”的公理。整个故事也提醒世人,若真有“丹书铁券”之类的特赦制度,虽能安抚一时,却会给后世的治国理政埋下极大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