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三年,隋朝已显衰败,天下动荡不安。李渊把握住时机,在晋阳起兵反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几个儿子功劳都极为显著,尤其是次子李世民,筹划、谋略与战功皆为首功。最初,李渊曾口头许诺,待大业成功后便立李世民为太子。然而,义宁二年李渊正式称帝之时,却改变初衷,拥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此举虽顺应了传统的“立嫡以长”的制度,却也为日后兄弟相争埋下了祸根,宫廷内部的暗流从此波涛汹涌。
太子李建成心知自己地位不稳,始终担忧李世民凭借赫赫战功动摇太子之位。于是他与四弟李元吉结成同盟,密谋排挤与陷害李世民。朝廷中派系对立,矛盾激化。为了自保,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设下埋伏,发动震惊后世的“玄武门之变”。战斗中,李世民亲手射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血腥惨烈的场面震撼了整个长安城。
在这场兄弟阋墙的政变中,仍有几位猛将展现了忠诚与勇烈。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便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冯立出身显赫,祖上乃北魏京兆郡公冯熙,不仅武艺高强,还颇有学识,深得太子李建成倚重。事变当日,李建成虽觉察危险,却已无路可逃,最终被李世民射杀。部下们顿作鸟兽散,惟独冯立感慨“受太子恩重,岂可苟且逃生”,于是率兵拼死攻入玄武门。他一度打得李世民麾下人马手忙脚乱,更击杀大将敬君弘。战局短暂动荡后,冯立最终选择逃入荒野,但随后又主动向李世民请罪。面对其忠义之心,李世民不但未加以诛杀,反而安慰放还,冯立因此心生感激,转而效忠于他,终其一生以清廉忠义著称。
另一位奋勇之士是直府左军骑谢叔方。他出身江南名门,是文学大家谢灵运的后裔。早年便随李元吉征战,从太原一路杀到长安,战功卓著,因此深得元吉器重。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同冯立并肩作战,誓要报效旧主。他在混战中斩杀了李世民的将领吕世衡,一度让玄武门血流成河。然而,当尉迟敬德高举李元吉头颅之时,谢叔方悲痛欲绝,失去斗志,随即弃械而逃。事后,他同样得到李世民的宽宥,被派往西域治理地方。在那里,他以仁义治民,深受百姓拥戴,《贞观政要》更盛赞其“忠义慷慨,可为仁师”。
至于李安俨,他的结局则大不相同。李安俨因与太子妃有姻亲关系,与李建成走得尤为亲近。玄武门事变时,他竭尽全力作战,誓死不降,最终被李世民生擒。李世民见其忠勇,十分钦佩,赦免了他,并委以宿卫重任。然而,数年后,太子李承乾谋反,重金收买李安俨。李安俨遂暗中为其效力,阴谋败露后被处死。即便如此,李世民仍怜惜其忠烈,派人善待其高龄父亲,展现出皇者的仁心。
小结来看,玄武门之变虽血腥残酷,却折射出忠义与人心的复杂。冯立、谢叔方、李安俨皆以血肉之躯诠释了忠勇之道,而李世民则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胸襟,能够不计前嫌,广纳贤能。正因如此,他在登基后以仁心治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以文治安邦,听纳群臣谏言;以武功拓疆,重创突厥与高丽,奠定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家族争权的悲剧,也是帝王胸襟与治世智慧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