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先斩杀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再逼迫父亲李渊退位,从而登上帝位。但却鲜有人知道,李建成其实也曾谋划过先发制人,他企图发动兵变,杀死李世民,并逼迫李渊退位,好让自己提前成为皇帝。只是这场计划还未正式付诸行动,就因为泄露而流产。最终,李建凭借自己过人的公关与政治手腕,将一场足以颠覆的造反风波转危为安,几乎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实在令人叹服。那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究竟是怎样的呢?
当时,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三兄弟之间矛盾极深,明争暗斗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他们各自积蓄势力,招兵买马,培养私人武装。李建成尤为活跃,他在长安广收勇士,招募恶少年两千人,训练精锐,打造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长林兵”,驻守在长林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变局。他甚至还秘密收罗三百突厥勇士,打算直取李世民的西宫。结果此事被李世民安插在东宫的密探发现,李世民随即利用朝廷渠道弹劾此事。李渊闻讯后令李建成立即解散突厥兵。可见,三兄弟的矛盾已不仅是暗中争斗,而是近乎公开的敌对。
武德七年六月,李渊赴仁智宫避暑,京师留守的重任交给太子李建成。这正是李建成认为的良机,他立刻密令庆州总管杨文干率兵入京,准备发动一场“兵谏”,逼迫李渊退位。然而天不遂人愿,负责传递命令的使者中途心生恐惧,竟转身投奔李渊,将消息全盘告发。李渊表面不动声色,实则立即行动,他亲笔写手谕召李建成入宫。李建成未察觉危险,应召而来,结果当场被扣押。杨文干得知消息后只得举兵造反,以图自救。
李渊急忙召见李世民,对他说:“杨文干已反,此事与李建成牵连甚深,恐怕不止他一人参与,你须亲自出马平定。事成之后,我便立你为太子。虽不能学隋文帝那般直接废长立幼,但我打算把李建成贬为蜀王。蜀地偏远,便于控制,等你登基后,他若再生异心,也可轻易收拾。”李世民见机会天赐,自然不敢怠慢,立即整兵出征。可没想到,尚未抵达庆州,杨文干已被部下所杀,叛乱迅速平息。
李世民前脚刚离开,李元吉便开始活跃运作。他找到李渊宠妃求情,又安排封德彝在朝堂造势,为李建成洗白。内外施压之下,李渊态度骤变,不仅没有追究太子责任,反而让李建成以原职重返长安继续掌权。最终,此事被定性为兄弟不和、各有过失。李渊为平衡局势,象征性地流放了李建成的谋士王珪和李世民的幕僚杜淹,算是给双方各打一板。
从结果来看,李渊的处置方式确实有些草率甚至荒唐,但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其一,他起初误判形势,担心杨文干之乱会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太子支持者响应,结果叛乱很快结束,他反而觉得自己小题大做。其二,李建成造反的证据不足。虽然有人告发,但杨文干已死,所有指控成了“空口无凭”。李建成又是太子,调兵守京也可解释为职责所在。其三,也是最关键的,李渊始终更偏爱李建成,认为他稳重老成,适合守成,而李世民则太过刚烈。再加上朝中大批重臣力挺太子,李渊不得不妥协。
这一来,李世民自然心中憋屈。他原本以为能凭此事彻底扳倒李建成,却最终一场空。事实上,若李建成当时真的被废为蜀王,或许反而能保全性命,远离权力中心,像后来的李渊那般安度余生。但历史从不容假设,结局只能是后来玄武门血战的发生。李建成此役化险为夷,却也埋下了更深的杀机,最终走向覆灭,真可谓福祸难测,命运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