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清朝在光绪二十六年的岁月中已经积弱多年。义和团运动的风暴尚未平息,八国联军趁机对中原与京城施压。就在同年夏末,8月14日,联军大举进逼北京,次日清晨,慈禧太后与光绪帝携带王公大臣仓促西逃。自此,紫禁城的大门被迫敞开,敌军进入城内后肆意掠夺,珍贵文物与宫廷器物损失惨重,历史的伤痕随之在这座古老宫闱的墙垣之间扩散。
据说,一位自幼就对中国建筑怀有浓厚向往的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抵达北京,以“研究建筑”为名踏查紫禁城,进行详尽的测绘与记录。他的考察不仅着眼于木构结构的技法,更力图捕捉殿宇的轮廓、龙柱、斗拱等细部,最终留下了几张珍贵的老照片,成为我们理解当时面貌的重要线索。
在众多影像中,太和殿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太和殿及其周边区域也曾经历混乱与损毁,但正是伊东忠太留下的这张珍贵影像,帮助后人看清它最初的面貌。太和殿,亦称金銮殿,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堪称东方三大殿之一。现存的木结构大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最显要的位置,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初名奉天殿,后世更名太和殿,成为皇家威仪的象征。
当时的历史情势像两强相遇的交叉点:内部的腐朽与动乱叠加外部列强的压力,形成一个极端脆弱的时刻。似乎命运在这个时间点让故宫的原貌得以被纪录下来,这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证据。因为在此后多年的军阀混战、民国初年的战争洗礼以及社会秩序的剧烈变革中,故宫的多处建筑都经历了翻新、拆毁或再利用,真实的原貌随之逐渐湮没。
翻看环绕太和殿的龙柱,我们不难体会其魁伟的尺寸:柱身粗壮,往往需要好几人并肩合抱,才能绕其一周。再看慈禧逃难后的景象,紫禁城不再以往的庄严庄丽,野草从廊檐间蔓延,庭院杂乱无章,门楼黯淡,满目苍凉。那种荒芜的气息,使人不禁感叹当年权力更替带来的直接震撼,也让人对慈禧太后后来的评价有了更复杂的情感判断。
读到这样的照片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组晚清的老照片记录了慈禧避难后的紫禁城真相,也被日本摄影师在现场捕捉,成为现存记录中最原始、最具冲击力的一组影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