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是中国帝王庙号之一。一般来说,能够被追尊为“中宗”的皇帝,多半在位期间有中兴之功,能够让国家在动荡之后重回安定,政局得到整顿,国力重新振兴。然而,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部分皇帝虽未必真正具备中兴之治,但由于后继者出于彰显父辈功绩、提升自身正统性的需要,也会将他们追封为“中宗”。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唐朝的唐中宗李显。接下来,我们就依次梳理几位被尊为“中宗”的帝王事迹。
一、汉中宗刘询
刘询是西汉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贤君。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权臣霍光与群臣一同废黜昌邑王刘贺,迎立刘询为皇帝。刘询即位后,励精图治,在位二十五年。到黄龙元年十二月甲戌日(公元前48年1月9日),他因病逝世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刘询在位时,政治清明、经济发达,边疆少有战事,西汉国力达到极盛,被后世称作“孝宣之治”或“孝宣中兴”。在庙号极为慎重的西汉,仅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及他四人获此殊荣,可见其地位之高。
二、晋中宗司马睿
司马睿是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族子。西晋末年内忧外患,建兴四年(316年)洛阳陷落,西晋覆灭。翌年,司马睿在建康登上晋王之位,史称“东晋”的开端。太兴元年(318年),他正式称帝,掌控长江中下游及淮河、珠江一带。当时东晋政局动荡,王氏家族势力庞大,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举兵作乱,在王导暗中助力下攻入建康。司马睿在忧愤中不久去世,葬于建平陵,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三、成汉中宗李寿
李寿是成汉武帝李雄的堂弟,于公元338年自立为帝,成为成汉第四任皇帝。他攻克成都后纵兵劫掠,随即废黜李期,改国号为“汉”,并定年号“汉兴”。然而,他为人奢靡无度,大兴土木,又滥施刑杀,使百姓生活困苦。到汉兴六年(343年),李寿因病去世,享年四十四岁。死后庙号中宗,谥号昭文皇帝,葬于安昌陵。
四、后燕中宗慕容盛
慕容盛是后燕的皇帝之一,他性格骄横暴虐,缺乏仁厚之心。慕容宝遇害后,他派慕容奇诛杀篡位者兰汗,随后登基,改元建平。在位期间,他曾出兵攻打高句丽,收复新城和南苏城。但慕容盛多疑多忌,施政严苛,宗室和勋臣人人自危。长乐三年(401年),宗室慕容国谋反未遂,株连数百人。最终,军士不满,段玑等发动兵变,慕容盛被刺杀,年仅二十九岁,谥号昭武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兴平陵。
五、西梁中宗萧詧
萧詧是梁武帝萧衍的孙子,昭明太子萧统之子。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大将军杨忠攻破江陵,梁元帝被杀,萧詧随即即位,建立“西梁”,改元大定。他在位期间,政权依附于西魏和北周,多有战乱。大定四年(558年),他派大将王操攻取湘州长沙、武陵和南平等地,扩展势力。至大定八年(562年)去世,谥号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平陵。
六、唐中宗李显
在所有庙号为“中宗”的皇帝中,唐中宗李显无疑最具知名度。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母亲是武则天。他在弘道元年(683年)即位,但很快被母亲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先后流放均州、房州。直到圣历元年(698年),才被召回复立为太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退位,他再次登基。李显两度为帝,共在位五年半。景龙四年六月(710年),因政事受制于韦后和安乐公主,最终被毒杀,终年五十五岁。死后谥号极为隆重,为“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定陵。
七、南汉中宗刘晟
刘晟原名刘弘熙,是南汉开国皇帝刘?的第四子,生于920年。他的哥哥刘玢即位后政局动荡,光天二年(943年),刘晟发动政变杀兄自立,改元应乾。在其统治时期,他对外扩张,乾和九年(951年)趁南楚灭亡之机,占据岭南诸地,进一步增强了南汉的势力。958年,他去世,享年三十八岁,庙号中宗。
综上所述,庙号“中宗”的皇帝既有贤明中兴之主,如汉中宗刘询;也有因性格残暴或依附权臣而短命的统治者,如慕容盛与李寿。而唐中宗李显则因其特殊的家世与传奇的命运,在历史上最为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