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正踏上征途的宋真宗,在听闻天边骤然出现的祥瑞之兆时,心中那份惶惧与不安,是否真的因此得到一丝宽慰?天象往往被视作天命的昭示,尤其在战乱之际,更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对于一个肩负天下安危的帝王而言,即便是最吉利的预兆,也难以彻底抚平他对未知战局的忧虑。
一、南下还是北上?
当时局势危急,辽军已兵临城下,宋廷上下惶惶不安。寇准甫一入宫,便听见内侍与宫人低声议论,劝真宗南返避险。寇准进殿劝谏,言辞慷慨,直言“今日之事,唯有前行,不可后退”。他指出,河北将士正翘首以盼皇帝亲临,若能御驾亲征,士气自会百倍;若一旦后撤,军心即散,敌军趁势南下,江南金陵亦难保。高琼在殿外被问及时,也坚定表示赞同寇准之言,指出随驾将士的家人皆在京师,若弃城南行,军心立散。连素来谨慎的王应昌也出言相劝,提醒真宗不可迟疑,否则敌势更盛。面对群臣慷慨之言,宋真宗虽犹豫不定,但已被推向北上的道路。
二、萧太后的以战促和
此时的辽国,萧太后仍以攻促和,试图以武力威逼宋廷。王继忠频频暗送密信,欲通过中间人促成谈判。然而,宋廷内部多疑,曹利用一度被按留不遣。张皓在辽军营中被擒后,竟被萧太后亲自见问,又被遣回传话,显示辽方态度颇为柔和。宋真宗得到密信后,表面上表示“以安民息战”为念,愿意议和,但暗中仍加强戒备,预防辽军随时渡河再战。可以看出,宋真宗一方面不得不回应和议,一方面却也决意若谈判破裂,便亲自督军决战。
三、澶渊之战
战事骤起,辽将萧挞凛亲率精锐突袭宋军大阵,连破数营,锋芒逼人。幸而宋军早有警觉,周文质列阵抵御,而城头伏兵的床弩一箭击中萧挞凛额头,他应声坠马。此乃辽军主战派大将,屡立战功,又与萧太后关系密切,其重伤乃至死亡,顿时令辽军士气大挫。次日虽强攻通利军,但此举更多是虚张声势,辽军主力已渐次撤离,战局因此生变。宋军虽未知其内情,仍在积极准备决战,真宗甚至亲赐阵图与甲胄以示激励。
四、被迫至澶州北城的宋真宗
尽管辽军锐气受挫,但萧太后仍不肯轻言罢兵。她深知继续施压,方能在谈判桌上索取更多好处。于是,宋真宗也被迫将车驾移至澶州北城,与辽军相持于黄河北岸。此时双方虽有兵锋相接之势,实则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议和争取筹码。
五、宋真宗的筹码
最终,澶渊一役不再是单纯的刀兵相见,而演化为一场政治与利益的博弈。辽军因损失大将而士气动摇,宋廷则以御驾亲征之势稳住军心。双方都在虚实之间反复斡旋,最后才将这场险些动摇国本的战争,转化为澶渊之盟。
(正文完)
这一场战争表面是兵戎交锋,实则是智慧与权谋的比拼。宋真宗虽未亲自挥剑,却以御驾北上、稳军心为最大筹码,而萧太后则凭借攻势与威胁逼迫宋廷就范。澶渊之盟不仅暂时化解了战火,也奠定了此后宋辽间数十年的相对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