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圆圆,一直被后人称作风尘女子,但真正改变她命运的,却只落在两个男人身上:一个是她的姨父,另一个则是掌控江山的吴三桂。她的童年并不富裕,母亲早逝后,她在苏州姨母家长大,随姨父姓陈,成年后便被带入京城周边的梨园。梨园表面光鲜,实则是风尘之地,为了活命,陈圆圆边唱曲、边陪人,经历过许多男人的觊觎与抚慰。
1642年,外戚田弘遇,也就是田贵妃的父亲,偶然遇见她,被她的美貌与气度深深吸引。这个老成的权贵用尽手段压迫式地把她带进京城,借着对吴三桂的结交之势,最终把她送到吴三桂府中,让她成为吴三桂的禁脔,成为权力场中的一枚棋子。
到了1644年的北京风云,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明朝覆灭。大将刘宗敏据为己有陈圆圆的消息,成为吴三桂“冲冠一怒”的导火索,吴三桂因此倒向清军并打开山海关,成为被历史诟病的叛臣。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败退,吴三桂便携带残存的势力回到京城,在乱世的尘烟里重新找回了陈圆圆的身影。
吴三桂对已是风华不再的陈圆圆并不嫌弃,反而将她长久地留在身边。她随他一同出入军府,见证他以清军镇压各路起义、平定反叛的过程。随着他的权力日益巩固,陈圆圆也被视作他权威与声望的象征之一。后来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治理云南边疆,陈圆圆则继续在他的身旁生活,成为他政治与私情的一部分。
在掌控云南后,吴三桂的生活逐渐奢侈起来,传闻的后宫上千人,豪宅与珠宝堆积如山。年华已逾花季的陈圆圆渐渐失去往日的宠爱与光彩,逐步走向被人遗忘的边缘。最终,吴三桂起兵反清,生死未卜,陈圆圆的踪迹随之变得扑朔迷离,仿佛被历史的风尘彻底吞没。
关于她的结局,历史与民间传说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也引发了云南与贵州之间对她墓葬的长期争论。第一说,是她出家为尼,在昆明莲花池北面的商山寺修行;传记《天香阁随笔》称她在年届七十二时,投身莲花池自尽,尸火化后骨灰安置在商山东南角,昆明现存的衣冠冢被普遍视作她的落葬之处,至今昆明人仍对她的“死在昆明”的传说深信不疑。第二说,则认为她逃往贵州,在吴三桂败退后,与吴应麒一同逃离,辗转藏身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隐姓埋名生活数十年。
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的村民自称是吴三桂后裔的人士,声称山上狮子山有一处墓碑,上写聂氏,其实那就是陈圆圆的墓。此说一出,云南方面表示强烈异议,毕竟缺乏确凿的文献与考古证据,仅以一位村民的口述就认定她与吴三桂的后裔居住在贵州,显然难以经得起考验。然而贵州方并不示弱,岑巩县方面抢先公布证据,官方据此将“聂氏墓”列为“陈圆圆墓”,并予以重点保护。由此引发的对立与争议,在两地之间长期延续,至今仍是学界与地方传说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