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影视剧作品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一位贤明果断的英主,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唐朝开国太子李建成。李建成在荧幕上的形象常常令人诟病,被描绘成平庸甚至阴险的角色。然而,也有人为他鸣不平,认为他比发动“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的李世民更值得称道。抛开后人对二人孰优孰劣的争论,历史上真实的李建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开国太子
李建成(589—626年),字毗沙门,是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早年,李渊因继承唐国公之职而备受隋文帝器重。可随着隋炀帝即位,统治日益昏庸奢靡,百姓怨声载道,李渊心中也渐生不满。最初,他并没有造反之意,毕竟隋文帝对其有恩,贸然起兵似乎有忘恩之嫌。然而天下局势急转直下,民变此起彼伏,隋朝内部矛盾激化。公元613年,李渊因遭隋炀帝猜忌几乎身陷囹圄,虽幸得脱身,但心中已萌生了别样念头。在部属和亲信的劝说下,他终于下定决心反隋。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暗中招募各路豪杰,网罗人才。为了避免被隋炀帝察觉,他故作沉迷声色、无心政事的模样,将关键任务托付给太子李建成。李建成受命在河东一带招募义士,建立人脉。随后,李渊在晋阳起兵,李建成也与二弟李世民一同协助父亲,筹划进军长安。史书多记载李世民在战事中的表现,而李建成的功劳往往被轻描淡写,甚至被完全忽略,这其中不乏后世因李世民称帝而修史的偏见。攻下长安后,李渊先立隋炀帝孙杨侑为帝,自任唐王。至隋炀帝被杀、杨侑禅位,唐朝正式建立,李渊登基为帝,嫡长子李建成也顺理成章成为开国太子。
统兵做人之道
李建成在起兵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治军理念。他深知所率之军多为临时招募的义士,缺乏纪律,因此特别强调军规。他规定凡取用百姓之物必须付钱,严禁抢夺,以免军心散乱、民心离叛。身为统帅,他生活起居与士卒无异,不以身份为借口享受特权,所得食物与酒水也常与将士分享。这样的做法赢得了士兵的敬重和百姓的信赖。
李建成为人宽厚,不滥杀无辜。西河城一役,他率军围城,并非立刻强攻,而是先表明自己起兵的目的是解救百姓脱离隋朝的苛政。此举打动了城内百姓,唯有郡丞高德儒拒不归降。最终,城中官员朱知瑾献城擒高德儒,李建成虽斩杀对方,却赦免了城中其他人。由此可见,他不仅懂得军事上的谋略,更懂得赢取人心。
明争暗斗
唐朝建立后,内忧外患并未平息。武德二年(619年),李建成奉命讨伐盗贼祝山海;次年又镇守蒲州以防突厥入侵。与此同时,李世民在前线与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作战,屡屡建功。李渊对次子的欣赏与日俱增,使李建成感受到来自弟弟的巨大威胁。
为了巩固太子地位,李建成在魏征建议下亲自出征刘黑闼,并凯旋而归。然其功劳依旧难以与李世民相比。武德五年后,两人关系表面和睦,实则暗潮汹涌。李世民不甘因次子身份错失帝位,而李建成又时时担忧弟弟对太子之位的觊觎。兄弟之争日益尖锐,终至不可调和。
玄武门事变
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设计谣言诬陷太子谋反,导致李渊大怒,相关人士遭流放。至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声望已如日中天,势力迅速壮大。李建成忧心忡忡,劝父皇削弱弟弟的势力,却无形中加剧了矛盾。虽然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联手,兵力上占优,但李世民选择了孤注一掷的冒险。六月四日,李世民埋伏兵士于玄武门,亲手射杀李建成与李元吉。随后,他又下令诛杀李建成五子,斩草除根。李渊无奈,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当年九月,他正式即位,是为唐太宗。
结语
贞观二年,李世民追封兄长为息王,却始终未承认其太子身份,以避免坐实自己夺位之名。为了巩固合法性,他还命史官贬低李建成形象。然而细读史料便知,李建成并非庸才。他治军严谨,宽仁待人,若能继位,也未必不能开创盛世。更耐人寻味的是,李世民即位后,其子孙间也爆发过太子之争,他方才真正体会到父亲李渊当年的苦衷。为此,贞观十六年,他追赠李建成为皇太子,以表尊重。这段兄弟相残的往事,也成为唐代历史中最令人唏嘘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