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现在如此迫切地想把中国拉进俄乌冲突的局中呢?自从2022年2月24日战争爆发以来,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多。战场态势对乌克兰越来越不利。俄罗斯稳固地掌控了大约五分之一的乌克兰领土,而乌克兰方面的反攻行动却进展有限。比如2023年夏天的大规模反攻,最终只收复了几个小村庄;2024年8月,乌克兰军队突袭了俄罗斯境内的库尔斯克地区,原本打算牵制俄军,却意外地让俄罗斯加快了攻势。到2025年8月,俄军依然在轰炸乌克兰的重要基础设施,如电力站和交通枢纽,使乌克兰的经济与民生更加紧张。
如今,俄罗斯的导弹与无人机几乎每天在乌克兰上空呼啸,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已经捉襟见肘。欧洲虽然向乌克兰输送了大量资金与武器,但自身也被拖得筋疲力尽。经济方面,通胀依然高企,能源危机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波兰作为邻国,接纳了数百万乌克兰难民,不仅社会压力巨大,还忧心战火会波及本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的表态,正是欧洲整体焦虑心态的一个缩影。欧洲想借助中国的力量,帮助他们在战局中止损。
事实上,欧洲早已对中国寄予这种期待。2023年,芬兰总统就曾公开表示希望中国在结束战争上发挥作用。2024年,欧盟的部分报告也暗示中国可能成为关键的斡旋者。西科尔斯基在新加坡的演讲中先描述了乌克兰的困境,甚至预言战争可能拖上十年,随后便把希望寄托于中国,称中国拥有独特地位,可以影响俄罗斯的决策。表面上,这些说辞充满善意,似乎是在向中国示好。但从现实层面来看,欧洲究竟能给中国多少实质性的回报?一些人设想可能在贸易壁垒上松动,或者在部分国际议题上妥协,但从历史经验看,西方承诺往往带有水分。今天还说要感激中国,明天在台湾或南海问题上又会追随美国立场,这种双重标准早已不是新鲜事。
中国方面的立场很明确。外交部很快回应称,中俄都是独立的大国,中国既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中国自始至终在推动和平谈判,与各方保持沟通。换句话说,中国不会干涉俄罗斯的内部决策,也不会被欧洲的所谓“善意”许诺牵制。事实上,乌克兰危机的根源众所周知,即北约东扩不断挤压俄罗斯的安全空间,最终迫使俄罗斯出手。如果西方早早停止对乌的军事援助,战争可能早已结束。如今,正是外部支持让冲突不断延长,使和谈条件迟迟无法成熟。
然而,中国并非袖手旁观。自冲突爆发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斡旋。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12点主张,包括尊重各国主权、推动停火、保护平民、防止核扩散等。这些原则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可。随后,中国特使李辉展开四轮穿梭外交:2023年5月首轮访问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俄罗斯;6月又走访比利时等国;7月则前往巴西、南非、印尼、哈萨克斯坦等中立国;2024年3月更是联合巴西等国提出“不扩大冲突、不升级战斗、交换战俘”等六点共识。但随着乌克兰在2024年8月突袭库尔斯克,俄方一怒之下拒绝谈判,和谈氛围再度恶化。即便如此,中国到2025年仍在坚持沟通,虽然成果有限,但努力未曾中断。
欧洲政客的种种表态,其实背后还有另一层意图——他们希望通过中国来对俄罗斯施压,甚至尝试在中俄关系中制造裂痕,把中国拉进对俄制裁的阵营。然而中国并不买账。2024年中俄贸易额已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农产品与科技合作都在持续深化。中国的斡旋是基于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推动全球稳定的立场,而不是为了换取欧洲的所谓“好处”。
截至2025年8月27日,俄乌战场依旧胶着。8月26日,俄罗斯刚轰炸了乌克兰的能源设施,虽然部分导弹被拦截,但乌方损失不小。俄罗斯在战场上略有推进,但速度放缓。泽连斯基在独立日的讲话中呼吁和平,但双方都不愿在核心问题上让步。北约秘书长访基辅也未带来实质新援助。克里姆林宫则明确拒绝欧洲所谓的安全保障提议,认为不现实。
中国依然在幕后努力。2025年2月,中国提出普京与特朗普会晤的设想,推动结束战争。5月重申支持对话,并表态愿参与战后乌克兰重建。6月,中俄公开强调深化伙伴关系,但同时也保留各自警惕。8月,中国继续支持一切和平举措,但再次强调决定权必须掌握在当事方手中。
欧洲的焦虑已经显而易见。他们为援助乌克兰耗费了上千亿欧元,而内部经济困境接踵而至:德国制造业减产,法国通胀高企,波兰难民压力沉重。西科尔斯基的发言,某种程度上就是欧洲在向外寻求解药的象征。但中国坚持原则,中俄关系稳固,欧洲的善意表态听听就好,现实利益并不大。
综上所述,欧洲急于借力,中国坚持中立,俄罗斯寸步不退,乌克兰孤注一掷。停火与和平,不可能靠空洞的许诺,而需要各方的实际行动。未来若当事国真正坐到谈判桌前,或许会迎来转机,但至少在当下,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