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武将的主要职责就是在战场上厮杀征战,保家卫国。但这并不意味着谁的武力最强,谁就一定能获得最高的荣耀;也不是说攻下城池最多的人,就能享受万人景仰。历史中不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遗憾,许多武将纵然一生征战沙场,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封侯。至于能够进入武将殿堂、摘取顶级荣誉的,往往更是凤毛麟角。
纵观中国历史,被记载下来的名将约有三百余人,但能真正威震域外、令异族俯首的将军却寥若晨星。他们要么灭国立威,要么在敌国的山河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窦宪的“勒石燕然”。
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与卫青各率五万大军北伐匈奴。霍去病一马当先,跨越离侯山,渡过弓闾河,直驱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激战,斩获七万余敌首,还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与韩王。随后他乘胜追击,直抵狼居胥山。这一战,是汉军深入匈奴腹地最远的一次。霍去病不仅在此举行封禅祭礼,更让“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格局彻底确立。他的“封狼居胥”,不仅解决了汉朝长年的边患,更展示了大汉的无上武威,奠定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国威。
与霍去病齐名的,还有窦宪的“勒石燕然”。永元元年,窦宪率北军五校与十二郡骑兵,浩浩荡荡北伐匈奴。在稽落山一战,汉军大破敌军,单于仓皇逃窜。窦宪穷追三千余里,斩敌首万三千,缴获牲畜百万,俘降二十余万人。其后,他深入敌境,在燕然山刻石铭功,昭告天下汉威。接下来的两年里,窦宪又连番北击,甚至俘获匈奴太后,迫使北匈奴彻底西迁,自此中原以北,再无匈奴的威胁。由此可见,“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堪称汉人王朝的最高军功。
然而,在所有荣耀之中,还有一种成就被视为“功高无上”,那就是“灭国擒主”。对武将而言,这份功绩几乎是至高无上的追求。三国时,司马炎灭吴,大将王浑与王浚便为首功归属反复争论;隋朝的贺若弼与韩擒虎更曾因首功之争拔刀对峙。历史上最耀眼的“灭国擒主”将领,非唐朝苏定方莫属。
苏定方65岁挂帅出征,代替畏敌丧胆的程咬金北伐西突厥。他以一万人大破十万敌军,斩首数万,后又在金牙山再次重创敌军,生擒可汗阿史那贺鲁,使西突厥覆灭。随后,他又在葱岭生擒阙俟斤都曼,在百济活捉国王扶余义慈,攻打高丽时更使敌国权臣仓皇逃生。短短五年间,他连灭四国,三次活捉国君,这种战绩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除了这些建立赫赫战功的荣誉外,还有“武庙”之名。武庙起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历时六百余年,入庙成为官方认可的最高荣誉。但这一荣誉却常被人质疑。首先,它深受政治左右,不少战功显赫的将领因品行问题被排除,如“战国四名将之首”的白起因屠降而被移出。其次,武庙中混杂了许多非武将人物,如管仲、范蠡、诸葛亮等,他们多以相业、治国之功闻名,却几乎无战阵经历。再次,武庙因年代限制,许多如岳飞、徐达这样的名将已无缘入列,难免令人扼腕。
最后,还有“画麟阁”的荣耀。其源于汉宣帝时期的麒麟阁功臣画像,后世又有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紫光阁功臣等。然而,这份荣誉与武庙一样,过多依赖皇帝意志,标准不一,水分颇多。尤其清代紫光阁功臣册画之滥竽充数,许多人籍籍无名,仅因一时功绩便得入列。
综观这四大至高荣誉,既有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般千古传颂的至高军功,也有武庙、麟阁这样带有浓厚政治意味的象征。对于古代武将而言,这些荣耀不仅是个人的辉煌,更是家国荣誉与民族意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