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王朝之一,唐朝始终让后人心生无限向往。即使在今天,许多国家仍以“唐人街”来纪念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足见唐朝在世界范围内留下的深远印记。虽然唐朝最终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宿命,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依旧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见证了唐代君王对社会发展与政治制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若要追溯唐朝能有如此基础与格局,归根结底,离不开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若没有这场果断的政变,也就不可能有长达二十二年的贞观盛世。
令人意外的是,玄武门之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唐将常何。根据后来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记载,尤其是《常何墓碑》碑文的翻译,人们才逐渐了解了这位边缘人物的重要性。倘若不是他主动为李世民打开城门,政变很可能会因失去先机而失败。史书中人们常记得李世民亲手射杀李建成,尉迟恭力斩李元吉,但这场骤然翻盘的政变为何能够成功,却往往少有人细究。碑文让我们看到,常何虽只是草莽出身,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何原本不过是绿林豪杰,类似后世《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形象。隋朝暴政下,他心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但因自身能力有限,仅能组织一些小规模的义军。随着隋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以翟让、徐茂公为首的瓦岗军最为强盛。常何识大体,很快加入瓦岗寨。在此期间,出身贵族的李密投身瓦岗,并最终成为首领。李密素来重视常何的胆识与武艺,将其视为心腹。两人并肩作战,成为瓦岗军的中坚力量。
然而,瓦岗军终究难敌强敌。在王世充的围剿下,瓦岗军接连败退,士气低落。此时,是否要依附李渊,成为全军的抉择。李密起初不愿受制于人,但常何却从大局出发,劝他早日投靠唐国公李渊。他分析道:天下民心大势已归李渊,如能及时投奔,则是雪中送炭;若等到李渊实力坐大,再投靠就只算锦上添花。李密最终被说服,而李渊在得知常何的远见后,对他刮目相看。
常何却没想到,在归顺唐朝之后,自己还将面对接连三次抉择。第一次,是在李密与李渊之间的权衡。李密虽依附唐朝,但实则心怀他志,图谋东山再起。常何反复劝阻无果,最终只能眼看李密被李世民击灭,选择坚定地留在唐军。第二次,是在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暗斗。常何原本随李世民征战,却被李建成调入麾下,对刘黑闼用兵。表面上他归于太子门下,但内心始终谨慎观望。第三次,便是玄武门之变的最终选择。若非他为李世民开门埋伏,李建成恐怕有足够时间反应,政局未必会落在李世民一方。可以说,常何的临机选择,直接影响了唐朝的走向。
政变成功后,李渊在宫中突然见到身披铠甲、守在眼前的尉迟恭,心中顿生疑虑。尉迟恭以“秦王诛乱”为由镇定回应,表面是安抚,实则暗含警告。李渊心知两个儿子的争斗已尘埃落定,也只能默认事实。李建成一系子嗣尽皆被诛,李世民则在不久后登基,开创贞观盛世。从此以后,历代王朝再不允许皇子兼掌军政大权,以防重演类似的手足相残。
纵观玄武门之变,不论是李世民的果敢,还是常何的选择,缺一不可。若无常何当机立断,政变或许将走向另一个结局。历史已然给出答案:李世民成为中国古代最受称颂的帝王之一。而至于李建成若掌握皇权是否更好,这终究只是无法证实的假设。历史之所以厚重,正因为它容不下“如果”。李世民的贡献是真实的,而常何的名字,也因那一瞬的抉择,被镌刻进了大唐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