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曹操是北方的霸主,是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无论是他在政治与军事上的谋略,还是在诗歌创作中所展现出的豪情壮志,都能让人看到这位枭雄的胸怀与胆识。然而,鲜少有人注意到,在曹操创业的早期,他的道路其实充满了艰难险阻。
特别是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初始阶段,曹操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般轻松,反而要处处低头示弱、小心斡旋,四处讨好各方势力。或许很多人会疑惑:曹操凭借天子这张王牌迅速崛起,为什么在一开始他过得却如此艰难?答案就在于,当曹操迎奉汉献帝之后,迎来的不是顺风顺水,而是一连串的压力与难题。
壹:袁绍的压力
第一个给曹操制造麻烦的,正是当时被视为“靠山”的袁绍。史书记载,袁绍的谋士沮授早在曹操之前,就已经提出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构想。《三国志·袁绍传》引《献帝传》载:“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对此一度十分心动,却迟迟未能付诸实践。
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袁绍自身精力有限。当时他正与公孙瓒鏖战,边境局势动荡难安,还得应对臧洪的反叛。臧洪为救旧主张超,多次请命不成,愤而自立,凭借东郡的粮械与地利,竟让袁绍军围攻数年不得下。其次,袁绍与汉献帝本就存在旧怨,他曾经有意拥立刘虞为帝,这让他心中始终对迎奉献帝有所顾虑。最后,袁绍极有可能存了摘“桃子”的心思,他希望在曹操辛苦迎奉献帝之后,自己再将天子接到邺都。然而曹操绝不会拱手相让,这就使得两人之间隔阂渐深。
彼时曹操根基未稳,仍需倚仗袁绍的势力支持,所以不得不一再妥协。史载曹操甚至把大将军的职位主动让给袁绍,以示退让。这一幕充分展现了曹操能屈能伸的一面,而相比之下,袁绍的强势与傲慢则显得有些稚拙。
贰:董承的威胁
与袁绍带来的外部压力相比,曹操真正头疼的,却是汉献帝身边的势力。因为汉献帝迁都许昌时,并非孤身而来,他带着一批忠于皇室的文臣武将,其中最具威胁的就是董承。董承不仅控制着宫中宿卫,还掌握着部分西凉军残部,这让曹操对后宫几乎无从插手。
据《后汉书·皇后纪下》记载,汉献帝曾在殿中当面警告曹操:“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一句话,竟让曹操吓得汗流浃背、俯仰求出。这一“梗”流传至今。要知道,这绝不可能发生在曹操实力鼎盛之后,而只能发生在建安五年之前。那时的曹操虽布满心腹,却仍要在宫中看董承的脸色,进退维谷,稍有不慎便可能丢掉性命。这也反映出曹操在迎奉天子初期的窘迫与无奈。
叁:战争、名义与地位
曹操最终能够走出困境,靠的不仅是谋略,还有战争带来的声望与名义。他深知,每一次胜利不仅能带来地盘与人口,更能提升自己的威望,削弱内部对立。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后来的诸葛亮、司马昭,都懂得通过战争来转移矛盾,借外战来稳固内政。
迎奉天子后,曹操没有急于铲除董承,而是借助天子名义不断发动讨伐。他或遥控刘备、孙策夹击袁术,或亲自出手对付吕布、张绣。每一次胜利,不仅让他实力壮大,也让他的政治地位随之提升。曹操往往在取得胜仗之后,才敢对朝中名士动手,例如孔融、荀彧、崔琰的相继殒命,都伴随着他一步步权力的攀升。
建安五年前后,曹操先后解决袁术与吕布,稳定河南大局,随后便将矛头指向董承。需要说明的是,董承未必就是《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忠臣,他本身也是边地军阀,有着自己的野心。因此,他与曹操的矛盾,其实是权力博弈下的必然产物。至于曹操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隐患,还需在后续篇章中继续探讨。
参考资料: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范晔《后汉书》及李贤注。
上一篇:援藏兴业人,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