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仪,指的就是礼仪与排场的规格与待遇。程昱因争夺威仪而被免职,这背后牵涉到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逐一梳理。
首先是时间节点的问题。魏国正式建立是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当时程昱与荀攸等人一起劝说曹操接受魏公之位,魏国才得以建立。然而,魏国建立之后并没有马上设立卫尉这个职位。一直到公元217年六月前后,曹操才正式设立卫尉一职,并任命资历极高的程昱担任。
其次是卫尉和中尉的职能区别。卫尉主要负责宫内的安全,掌管守卫宫禁的卫士,相当于宫廷的最高安保负责人;而中尉的职能类似执金吾,负责京城内部的治安与纠察,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简单来说,程昱管宫廷内的安全,邢贞管京城范围内的秩序,二者分工不同,权力领域各有边界。
第三就是程昱与邢贞为何会因威仪发生争执。论品级,卫尉的确比中尉略高一筹;论权力范围,两人则各掌一方,互不隶属。但若比资历,程昱远非邢贞能比。当时程昱已七十六岁,经历了曹操创业的全部历程,多次立下战功,是曹操最早的核心幕僚之一;邢贞虽职权不小,但资历与声望都远不及程昱。因此程昱原本并无必要为区区威仪与邢贞争执,除非邢贞真在礼仪上有失分寸,冒犯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两人的性格让矛盾升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程昱为人刚烈,脾气火爆,与人多有冲突;邢贞则喜好摆架子,出使东吴时曾因过度摆谱被张昭威胁性命才收敛。这样的两个人一旦碰在一起,火药味自然十足。最终,两人争执的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曹操选择罢免程昱的职位,而邢贞却安然无恙,表面上似乎是程昱理亏,实则不然。
事实上,程昱被免职背后牵扯的远不止礼仪之争。要知道,曾有人告发程昱谋反,曹操不仅没有追究,反而加倍优待他,怎么可能会因一次礼仪上的争执就轻易罢免?真正的原因要放在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中才能看清。
公元217年前后,曹氏内部的继承人之争已暗流汹涌。曹植因私开司马门而触犯禁令,直接失去了曹操的宠爱;其妻更因华丽服饰被处死,背后都与继承权之争紧密相关。而程昱在这场权力博弈中的立场非常明确,他明显倾向于曹丕。比如216年程昱建议曹丕在处置河间反贼时暂缓诛杀,让曹操回来亲自决断,结果赢得曹操高度评价,称赞曹丕不但军事有方,还能妥善处理父子关系。这其实是程昱在为曹丕积累声望。
然而在司马门事件中,程昱没有阻止曹植犯禁,极可能是他故意给曹植设下圈套,让其在父亲面前失分。结果曹植真的因此丢掉继承人的希望,与清河崔氏等世家大族的联系也被彻底切断。程昱的政治立场由此暴露无遗。
曹操既重用程昱,又担心他过度卷入继承之争。罢免卫尉职务既是对程昱的保护,避免他重蹈杨修等人的覆辙,也是对他的警告,让他暂时退出敏感的权力斗争。曹丕即位后很快恢复程昱官职,封其为安乡侯,并封其子孙为列侯,足见程昱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可惜程昱在被提议晋升三公前病逝,终年八十,曹丕亲自痛哭,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足见程昱一生对曹氏政权的重要性与贡献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