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家族传承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是父传子,二是兄终弟及。虽然“兄终弟及”在大一统王朝的正统制度中并不常见,但历史上确有不少实例被后人记载与讨论。就以汉末三国为例,孙策去世后并没有把江东六郡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孙绍,而是把权力交给了年长一些的弟弟孙权。这一安排不仅涉及家族内部的名号与继承权,更牵扯到江东的政局稳定和后续的权力结构。于是,学者们不禁追问:孙权究竟是如何对待哥哥孙策留下的子嗣与后代的?江东的局势又会因此走向何方?
孙策留下了一子一女和三位女儿,关于他们的命运,我们不妨先作梳理。孙策去世时,其子孙绍大约只有十一岁,正值天下军阀混战、割据并起的年代。若让年幼的孙绍继承家业,极可能引发新的动乱,因此将江东的实际掌握权交给已成年的孙权,且当时孙权年龄约为十九岁,显然更为稳妥。孙权的权力基础多由孙策的旧部所筑,诸如周瑜这样的关键人物便是其中的核心之一。这些人不仅是同僚,且多有近亲或姻缘关系,使得孙权的地位在短时间内得到巩固,但这也使得孙绍在日后的处境并不容易,内外压力都会逐渐显现。
到了229年,孙权正式称帝,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而孙策却只被追谥为长沙桓王。这个安排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考量:若让孙策被追谥为帝,意味着他的后代也可能参与皇权的竞争与争夺,从而让江东的权力传承变得更加复杂与敏感。因此,孙策并未被追封为帝,孙绍也没有被封王,而是被授予吴侯的称号。更戏剧性的是,孙权将孙绍的爵位从吴侯改为上虞侯,并最终取消吴侯这个头衔,这对孙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打击与心理上的重创,处境之窘迫可想而知。
孙策的三个女儿则先后嫁入顾雍之子顾邵、陆逊及朱治之子朱纪的家族。就表面而言,这些婚姻看起来是高门婚配的良好选择,或许会为孙家的后代带来稳定的社会地位与政治资源。然而,现实的发展却并非如此乐观。顾邵早逝,孙氏家族的女性由此很早就陷入丧偶之境,家庭前景变得颇为暗淡;陆逊晚年甚至在权力的怀疑与猜忌之中离开人世,令这段婚姻蒙上阴影;至于朱纪,虽然嫁给了朱治之子,但在权力结构与礼法观念中并未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地位。关于陆逊是否真正娶的是孙策的长女,有学者提出过诸多推测,因为陆逊在孙策长女寡居后才有婚娶的记载,但正史并未给出明确的记载与定论,因此此点仍属于后人的猜想。
孙策的孙子孙奉的结局最为凄惨沉重。经过东吴几代的传承与更替,江山最终落在孙皓手中,但孙奉却被孙皓亲手杀害,这一桩惨剧成为后人对孙策后裔命运的最直观、最寒心的注脚。民间对孙策后人的同情感在此显露无遗,也正是在这种情感与现实的交错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孙权对哥哥孙策的“亏欠”与不公,仿佛江东的安定与繁荣并非完全来自于孙策的功业,而是被后来的诸多权力博弈所扭曲与牺牲。总而言之,孙策留下的后代在江东的生活与命运并不尽如人意,这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复杂权力结构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