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项羽麾下担任持戟郎之职时,曾有一次因为某些缘由,被萧何滞留在项羽的大军之中。临近一场大战前,萧何就已经察觉到军中作战部署存在明显漏洞,便直言向项羽提出意见,但这番忠告并未被采纳。于是他心情郁闷,独自绕营而行,想找个机会让自己冷静下来。一次闲逛时,他走到粮草营,恰巧看见韩信躺在一辆满载粮草的车厢上,似乎正在小憩,车厢边的缰绳轻响,谷粒滚落的声音在夜风中若有若无。
由于此时的韩信只是项羽身边的持戟郎,属于近身随从的一员,萧何对他自然有些印象。于是他随口问道:“你对这次战斗有什么看法?”韩信面色没有半点表情,回答得极为简短:“你只要和我在一块就行了。”萧何再追问,韩信却改口谈及其它话题,和他聊起日常琐事。等到战斗正式打响,局势不利时,后勤辎重营仍拔营而出,二人却借助粮草车,轻松躲过战场的险境,几乎没有费力。
等到安全撤离之后,萧何再次追问韩信:“你怎能知道这次作战必然失败?又为何不向项羽提出自己的意见?”韩信淡然答道:“我只是个持戟郎,我的职责是在轮换值班时确保主将的安危,至于战事的整体布置安排,不属我的职权范围。如果我越俎代庖,肯定会招致主将的责罚。既然以往已有前车之鉴,明知可能会败,我也不可能去做自己职责之外的事。人微言轻,既然知道自己该做的,就按部就班地去做即可。”
他又补充道:“至于战败之后如何逃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你这个后勤大总管当然非常清楚。所以紧随粮草车,等于是整支军队最安全的选择。除非全军彻底溃败,否则粮草辎重绝不会陷入危险境地。”这一番见解,令萧何对韩信佩服得五体投地。
经过进一步交流,萧何对韩信的才华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逐渐意识到韩信的价值之所在。只是那时韩信还只是项羽麾下的下属,想要直接投效刘邦并不现实。后来因为某些原因,韩信被项羽责打,对项羽的信任彻底动摇,萧何也随时关注着他的动向,第一时间派人把韩信引入刘邦的阵营。
然而,韩信并未接受萧何直接将他推荐给刘邦的做法,他坚持在萧何的军中担任后勤工作。经历了一系列的作战后,萧何发现韩信在每次战斗中的预测都几乎百分之百准确,因此才有了后来传说中的“月下追韩信”故事。至于刘邦为何敢直接把军权交给韩信,源于他对萧何的绝对信任。这个信任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源自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关系,以及彼此在后来历练中的互相扶持。总之,萧何本就负责刘邦军中的后勤与地方治理事务,地位极高,被公认是刘邦身边最可信的核心人物之一,正是因此,刘邦才敢把如此重任托付给韩信,并以萧何为纽带来进行整合与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