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建立初期,一代名相萧何因病离世。消息传到齐地时,正在山东一带的曹参立刻召集门客,吩咐他们赶紧收拾行装准备回京。门客们不解,纷纷询问缘由。曹参却笃定地说:“用不了多久,朝廷一定会派人来召我回去接替丞相之位。”当时在场的人多半心存疑惑,不明白曹参何以如此自信。果然,仅仅过了几天,京城果真派来使者,正式任命曹参为丞相。
曹参赴任后,并没有贸然施政,而是谨慎地完全遵循萧何留下的法律与制度,不做丝毫改动。百官原以为他会有所作为,结果发现一切照旧。正因如此,后世才有了“萧规曹随”这一成语,曹参也由此被推崇为一代良相。实际上,曹参之所以在萧何去世后便断言自己会被任命为丞相,并非凭空揣测,而是因为刘邦生前早已做过安排:若萧何殁,朝政必由曹参接掌。
要理解曹参的地位,还得从他的早年经历谈起。在秦始皇在世的年代,曹参还只是沛县的狱吏,负责管理监狱。因职务缘故,他结识了不少人脉,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汉高祖的刘邦。当时在沛县的朋友圈子里,曹参的官职比刘邦更高,甚至还是刘邦的上司,而他们的上级则是萧何。刘邦、萧何、曹参三人,就这样在沛县形成了一个相互熟悉的核心关系。
随着刘邦揭竿而起,这层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起义成功的关键时刻,是曹参和萧何在城内接应,打开城门,让刘邦率众攻入沛县。自此,刘邦理所当然地成为起义军的首领,而曹参则迅速展现出极强的军事才干。与樊哙的勇猛不同,曹参长于用兵布阵,善于从全局把握战机,渐渐显示出帅才风范。虽然不及韩信那样的顶尖统帅,但在群臣中已属难得。
在随后的战争中,曹参屡建战功,最著名的一次是他在战场上亲手斩杀了秦丞相李斯之子李由。要知道,李由曾在秦末乱世中率军击退过农民军主力,是当时的名将。曹参能在激烈战斗中将其击杀,这一战绩震动天下,使他在刘邦阵营中的威望陡然提升,隐隐超越了周勃、樊哙等人。
楚汉相争期间,曹参虽没有像韩信那样独立策划决定性战役,但他的存在却对刘邦集团的平衡至关重要。刘邦深知韩信功高震主,于是特意让曹参在北方与韩信同行,一方面协助作战,另一方面也起到牵制和监督作用。后来,项羽劝韩信背叛刘邦时,韩信最终未敢独立,其背后很可能就与曹参的存在密切相关。可以说,曹参间接左右了楚汉战争的格局。
战乱平定后,曹参功绩卓著,被列为开国十八侯中的第二位,仅次于萧何。史书记载他一生征战受伤七十余次,共攻下两国、一百二十余座城池,俘虏王侯将相无数。论功劳,他完全有资格被封为王。后来,他因平定齐地有功,被派往辅佐刘邦长子刘肥,稳固齐国局势。
至刘邦病危之时,他特别交代吕后,国事先托付萧何,萧何去世后必由曹参继任。正因如此,萧何一逝,曹参立即预知自己将被召回京城。果不其然,汉惠帝很快任命他为丞相。曹参上任后坚持无为而治,不改动萧何既定法令。有人讥讽他懒政,但实际上,这种稳定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避免了新的动荡。历史证明,这是最符合当时国情的明智之举。
曹参任相三年,未留下显赫政绩,却以稳定与守成成就了汉朝的安定局面。最终,他在任上病逝,得以善终。后世以“萧规曹随”称颂其功,这也成为他在历史上最重要的名片。曹参的一生,从沛县狱吏到丞相,可谓跌宕起伏,却又印证了一个时代的转折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