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大获全胜,不仅击退了曹操的精锐,还趁势占据了上庸要地。这场胜利让蜀汉的国力与声望达到了顶峰,刘备的势力范围空前扩大,朝野之中人才济济,军心士气皆盛,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刘备有望问鼎天下。然而,正当刘备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荆州方面传来了噩耗:关羽在北伐中败于曹魏,撤退途中又遭孙吴军队偷袭,最终兵败被擒并惨遭斩杀。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瞬间粉碎了刘备的所有幻想。
关羽的死亡,对刘备而言不仅是军事上的沉重打击,更是精神与情感上的巨大创伤。关羽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伴随刘备左右,既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也是蜀汉阵营中最能独当一面的统帅人物。他的存在,不仅稳固了荆州大本营,更是刘备东进、抗衡孙吴的重要依托。如今荆州丢失,关羽被杀,等于彻底切断了蜀汉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使刘备的战略布局一夕之间崩塌。
在关羽被曹魏与孙吴合击时,刘备大军还远在汉中,刚刚经历血战,元气未复。成都的诸葛亮亦无法抽调兵力驰援,导致关羽孤军奋战,最终走向绝境。尽管刘备深知形势所限,但他仍无法释怀,尤其是对于上庸驻军的刘封与孟达,刘备心中更是怨恨难平。上庸地理位置极为关键,西可接应汉中,东可顺流直达荆州。刘备原本正是出于战略考虑,才特意派遣养子刘封与孟达驻守此地。刘封多年随军征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已具独当一面的能力。刘备甚至在自己年过半百、迟迟无子时,收刘封为养子,寄托厚望。然而,当关羽在襄樊危急之时,他屡次请求刘封与孟达发兵相助,两人却以种种理由推辞,最终眼睁睁看着关羽被围而亡。
更为糟糕的是,关羽死后不久,刘封与孟达之间又因矛盾不合而反目,孟达投靠魏国,刘封被逐出上庸,只得仓惶回成都。刘备见刘封不但未救关羽,还丢失重地,愤怒之余,心中生出了惩处之意。然而,刘备历来不是嗜血残酷的君主,他即便对叛变的糜芳,也未曾株连其家人。因此,当面对刘封之事时,刘备心中充满矛盾与犹豫。就在此时,诸葛亮的一番言辞让刘备彻底下定了决心。
诸葛亮冷静地指出:“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短短十一字,却足以决定刘封的生死。刘备素来极为信任诸葛亮,几乎不曾否决过他的建议。听到这句话后,刘备深思良久,最终不得不痛下杀手,将刘封处死。事后,刘备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他对刘封多年战功心知肚明,甚至对这位养子仍有几分不舍。然而,国之根本系于继承人问题,刘备不能因一己私情而留下祸患。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建议诛杀刘封,并非因私怨,而是出于对国家长远稳定的考量。刘封身为养子,且年富力强,武艺高超,久经沙场,已在军中积累威望。如果他只是个普通将领,自然值得培养重用,但他的身份极为特殊——在古代,养子同样拥有继承权。刘备在年老无子的情况下收养刘封,本是寄托衣钵的安排。偏偏后来,刘备终于得子刘禅。这时,问题便凸显出来:刘封年长且有功,刘禅则年幼而无能。对比之下,刘封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更具优势,已然成为刘禅继位路上的最大威胁。
若刘备寿命足够长,他或许能亲手为刘禅铺设稳固的权力基础,让这位亲生儿子逐渐成长。但现实却十分残酷,刘备在生刘禅时已过半百,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为了避免日后因刘封之势而引发内乱,诸葛亮果断提出了必须清除的建议。刘备虽然痛心,却不得不遵从。刘封之死,既是政治无情的牺牲,也是蜀汉稳定继承体系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