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在精而不在多,将帅之才更重谋略而非匹夫之勇。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几乎是连战连败,攻下的城池也往往守不住。纵然麾下有“万人敌”关羽和张飞这样的猛将,仍然无法扭转颓势。
关羽、张飞的武勇三国无双,但若谈及运筹帷幄的能力,他们终究不及庞统、法正、诸葛亮等谋士。因此,关羽虽威震天下,最后仍倒在无名之将的刀下,让人惋惜却并不意外。正所谓“瓦罐难免井口破,将军终究阵前亡”。吕布再勇猛,也曾被袁绍派出的区区三十刺客吓得连夜逃亡,可见个人勇武终究有限,哪怕是顶尖高手,也有可能被“乱拳打死”。
真正左右战局胜败的,向来是谋略而非个人武功。关羽在斩杀颜良之时,还只是无爵之将,只能担任敢死队副将(据说队长是张辽)。他后来督守荆州,单挑庞德的情节,更多只是小说的艺术加工。
前些日子,许多读者还在争论“万人敌”到底指的是武力还是统帅之才,却鲜有人追溯其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籍,正是西楚霸王项羽。所谓“万人敌”,在他口中说的其实是兵法。但项羽只学个大概,并未深究,故虽悍勇无双,却并未真正成为万人敌。
然而,略知兵法大义,融会贯通于实战中,也是一种高明的学习方式。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纸上学问终归浅薄,唯有实践方能掌握精髓。项羽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秦军,便是兵法运用的最佳体现。
纵然如此,出身高贵、才学不凡的项羽最终还是败给了出身草根、原本无甚武德的刘邦。原因何在?刘邦自己说得很清楚:“萧何、张良、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是以取天下。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之胜,不在个人,而在于他善于用人。
韩信能击溃项羽,却终究没能躲过萧何与陈平的算计。刘邦以“伪游云梦”之计夺其兵权,吕后又借萧何之手将其骗入长乐宫钟室,致其毙命。韩信死于阴谋,而关羽则败于曹操的阳谋。阴谋或可察觉,阳谋却是顺势而为,无迹可寻,更加高明。
关羽当年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险些吓得曹操迁都。然而,最终他却败在曹操“公开”的阳谋之下。若仅仅是吕蒙、陆逊的突袭,关羽纵使失利,也未必会全盘皆输,更不至于在临沮走投无路,身首异处。
曹操的两个阳谋尤为经典。其一,潼关之战离间马超与韩遂。曹操明知二人联盟难久,便以“抹书”之计挑拨离间。即便没有那封疑云重重的信件,韩遂心怀二意,马韩联盟早晚破裂。曹操只是摆明了车马:我要用韩遂打你,马超只能被动应战,结果内讧爆发,联盟自毁。
其二,襄樊之战中,曹操“光明正大”地把孙权卖给了关羽。他故意将孙权密谋背叛的信息传给关羽,使其陷入两难:不撤樊城,怕孙权偷袭后路;若撤围,又怕曹仁趁虚出击。犹豫之间,关羽军心动摇,曹仁稳住阵脚,形势逆转。关羽与孙权都清楚被曹操算计,却无可奈何。
那么,诸葛亮是否能破解曹操这两大阳谋?遗憾的是,曹操、刘备尚在世时,诸葛亮的主要职责在于后勤与外交,真正的军事主导权并不在他手中。入川之战由庞统坐镇,汉中之战靠法正筹谋,潼关之战时马超也未必肯听诸葛亮的安排。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或许有失公允,但面对曹操这等枭雄之谋,诸葛亮若真能轻易破解,那未免太近神话。
曹操的阳谋,看似“光明正大”,实则杀机暗藏,让马超、关羽这样的名将都只能无奈落败。由此可见,谋略之争才是真正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