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是一种灾难性事件,其发生频率高且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的威胁。在现代社会,火灾发生后,人们只需拨打“119”电话,专业的消防队会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扑灭。然而,如果是古代社会,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古代是否存在类似消防队的组织呢?
“消防”这一概念并非源于中国,而是近代从日本传入的外来词。“消”指的是扑灭,“防”则是防止,二者结合成了“消防”一词。事实上,中国自古便有相应的消防措施,只是古人对这一事业称之为“火政”。根据《周礼》中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政府就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火政的官员来管理火灾相关事务。《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汉代设立了“执金吾”这一职务,主要负责宫外的防火工作和其他紧急事务的应对。执金吾下设有多个街亭,这些街亭负责辖区内的治安和火灾防治,功能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与消防队的结合体。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小时候曾有志成为执金吾,梦想成为监管京城消防的治安队长。
到了唐朝,执金吾一职被“武侯铺”取代。武侯铺的职责之一就是灭火,且拥有专门的灭火设备——水袋。这些水袋是用牛皮或羊皮缝制的,容量可达三到四石,内有一根长竹筒,用来控制水流,能够更加精准地扑灭火源,比起传统的水桶扑水要高效得多。
然而,执金吾和武侯铺所从事的工作只是兼职性质的消防任务。真正的专业消防队出现在宋朝,名为“潜火铺”。潜火铺的数量依据城市的规模而定,通常建于城区内地势较高的地方。潜火铺内配有“望火楼”,基座高度达到九米多,站在楼上可以一览整个城市,便于及时发现火情。望火楼内配有旗帜和油灯,作为火情报警信号。白天,举一面旗代表外城着火,举两面旗代表内城火灾,举三面旗是最严重的警报,表示皇城附近着火。夜晚则用油灯代替旗帜进行报警。
除了报警设备,潜火铺内还储备了各种灭火工具,包括大小水桶、洒子、麻搭、斧锯、云梯、火叉、铁锚等,其中斧锯和铁锚等工具既可以用来灭火,也有可能被用来进行房屋拆迁。接到报警后,潜火兵会迅速赶到火灾现场,穿上写有编号的“火背心”以避免混入外人。潜火兵还会披上水浸湿的毡帐,以防火灾中被烧伤。
在灭火过程中,潜火兵会先用水桶泼水来扑灭小型火灾,而对于无法接近或火势较大的高处,潜火兵会使用远程灭火设备。除了水袋,宋朝还发明了一种叫做水囊的设备,这些水囊由猪或牛的膀胱制成,每个能容纳五到六升水,使用时将水囊抛向火点,囊破后水流出,从而实现灭火。另外,古代的城市通常会设置消防水缸,以备不时之需。清朝紫禁城内就有三百零八口铜制水缸,专门用于灭火。
宋代还发明了一种叫做“唧筒”的远程灭火设备,类似现代的水枪。唧筒由两根竹筒构成,细竹筒内包裹棉絮,粗竹筒内装水,使用时通过挤压将水射出,能精确地扑灭火源,且射程远。直到清代,才从日本引进了现代的消防水龙。
如果火势无法扑灭,古人也会采取其他手段来限制火灾蔓延的范围,减少损失。古代建筑中常常设有防火墙,称为“封火墙”。这种墙体较高,且两侧无可燃物,火灾蔓延到这里时便会停止。若没有防火墙,潜火兵会用“麻搭”这种工具,利用竹竿系上散麻,蘸泥浆涂抹墙面,形成防火层以阻止火势蔓延。
当火势极为严重时,防火墙或麻搭等措施无法遏制火情,潜火兵会采取“破拆法”来制造防火隔离带,避免火灾进一步扩散。此时,斧锯、铁锚等工具派上了用场。用大索或铁锚套住房梁或柱子,众人合力将其拆除,甚至推倒房屋,确保火灾无法蔓延。
如果因为灭火拆除了他人房屋,房主是可以申请国家补偿的。根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宋朝政府对此类事件进行了补偿,以显示其较为人性化的治理方式。通过这些措施,古代中国的消防系统逐渐完善,展现了古人对于火灾防治的智慧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