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朴实的民间谚语道出了从古至今为政者的根本职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摒弃空谈、崇尚实干,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老百姓谋福祉。
回望历史长河,那些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的好官清官,无一不是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双手解决问题的实干者。他们之所以能一直被人民所铭记,正是因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谛。他们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始终把百姓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用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回应群众的期待,真正意义上做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走进新时代,民生领域的现实问题依然需要用实干精神来破解。从城市老旧小区的功能升级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从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到公共服务的普惠可及,这些看似具体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关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大事"。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需要把群众当亲人一样的情怀与以及一竿子插到底的责任与担当,主动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诉求,下到基层去了解民生,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一步一个脚印把事情办实办好,让群众感受到温暖就在身边、希望就在眼前。
实干绝非盲目蛮干,而是要讲究方法、注重实效。这就要求我们既身入基层,更要做到心到基层,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理念。在推进工作时,多问问群众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想当然”的想法;在解决问题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集思广益,让政策措施既符合实际又顺应民心。唯有如此,才能让实干的方向不偏、力度不减,真正实现"干一件成一件"的效果。
要让实干精神蔚然成风,离不开长效机制的保障。如今,许多地方推行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让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回应、有着落;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建立,打通了干群沟通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制度创新,既为实干者提供了指引,也为不作为者、慢作为者划出了红线,让"为民造福"的工作理念从个人自觉转化为制度常态,确保实干精神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更应成为实干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要始终“牢记民生无小事”的敦敦教诲,以“钉钉子”精神扎根基层,用“绣花针”功夫服务群众,只论耕耘,不问收获,用实际行动阐明“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当实干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当为民造福成为共同追求,我们必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