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五虎大将被描绘得几乎无敌,仿佛能与他们匹敌的也只有他们自己。曹操阵营虽然猛将如云,却往往被写成陪衬的角色;至于江东的武将,像蒋钦、周泰、潘璋、陈武、丁奉、徐盛等人,单打独斗时根本不敢与五虎正面交锋,即便出战也常常需要两人一同上阵,却依旧只能充当“打酱油”的角色,难以撼动蜀汉五虎的威势。
罗贯中在小说中不仅把蜀汉的谋士描绘得足智多谋,几乎“算无遗策”,还把五虎大将渲染成“天下无敌”的英雄人物。然而,细想之下却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既然刘备是仁德明主,诸葛亮、庞统是百年难遇的奇才,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更是万里挑一的虎将,为什么他们依然没能复兴汉室、夺回旧都?事实是,关羽失守荆州,使得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空中楼阁;刘备又在夷陵大败,只得被迫与孙权重修旧好。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这一历史更显冷峻。刘备退守白帝时,孙权因惧怕而主动求和,刘备才答应讲和,遣宗玮作为使者回报。荆州守将糜芳、士仁也并非主动投降,杀害关羽的范疆、张达更没有受到所谓“剖腹挖心”的惩罚。这些史料与小说的艺术加工差异巨大。即便只从《三国演义》的角度看,五虎大将也并非真的刀枪不入。例如,关羽与黄忠最终都栽在东吴马忠的手中,赵云在长坂坡也曾败退于张郃。至于黄忠,在正史里甚至没能活到刘备称帝,更不可能参与伐吴。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的谥号、庙号都是在其死后多年才被追封的,当时的臣下根本不能称呼他为“先主”或“烈祖昭烈皇帝”。
撇开正史,只看《三国演义》,我们依然能找到曹魏阵营中让五虎大将忌惮的对手。比如,关羽虽然不把张辽、徐晃、许褚等人放在眼里,甚至颜良、文丑都不足为惧,但他遇到夏侯惇时,却不得不头疼。夏侯惇以“拔矢啖睛”闻名,作战风格顽强,犹如牛皮糖般难以摆脱。濮阳之战时,他能与吕布纠缠到大雨倾盆,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在关羽撤退时,他又死死纠缠,使得关羽不得不转入土山,被迫投降。即便关羽实力不弱于他,也因对方是曹操最器重的亲信大将而投鼠忌器,不敢轻易下杀手。
同样,张飞虽然勇猛,但他面对夏侯渊时也心存顾忌。原因不仅在于夏侯渊武艺高强,更因为张飞娶的正是夏侯渊抚养长大的侄女,这份复杂的人情关系让他下手难免犹豫。汉中之战时,张飞避开夏侯渊,专挑张郃猛打,这其中既有战术考量,也有私人情感的牵制。最终,夏侯渊死于黄忠之手,曹操悲痛欲绝,这才印证了当时流传的“黄猪遇虎”的谶语。
至于赵云,他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完美的不败战神。唯一一次仓皇败退,就是在长坂坡被张郃追击时跌入土坑。但在汉中,他又一雪前耻,杀入重围救出黄忠,把张郃与徐晃吓得不敢恋战。罗贯中显然不允许赵云在单挑中输给任何曹魏名将,因此要说谁能成为赵云的克星,几乎不可能。
马超方面,他在潼关与许褚苦战,双方最后甚至抛开招式,变成赤膊相搏的恶战。马超虽略占上风,但也对许褚心生敬意,感叹其为真正的“虎痴”。若许褚再有徐晃、张郃等人助战,马超的结局恐怕也未必乐观。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虽然极力拔高了五虎大将的地位,但在曹魏阵营里,依然能找到一些让他们头疼的对手。关羽怕夏侯惇的缠斗,张飞心虚夏侯渊的身份背景,赵云虽几近无敌,也曾为张郃所迫,马超则在许褚面前不敢轻言胜负。罗贯中的笔法,使五虎大将看似横扫千军,但在细节处也暗示了他们并非真的无可匹敌。
这就是曹魏阵营中五虎大将的“克星”们,他们或凭武勇,或凭身份背景,或凭曹操的信任,构成了蜀汉名将们难以跨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