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率领大军南征,一举击败了刘备,并迅速占领江陵,随后致信孙权,言辞之间流露出要夺取东吴之地的意图。当时,孙权阵营中意见不一,张昭等人主张归降,以求保存势力,但孙权心中却不愿屈服。此时,鲁肃自江夏带来了刘备的重要谋士诸葛亮,传达了刘备坚决要联合东吴抗曹的决心。周瑜也适时返回,仔细分析了曹操南征兵力不足、地利不占、水土不服等弊端,认为开战有胜算。于是,孙权果断拍板,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联合刘备共同抵御曹军。周瑜巧用黄盖的苦肉计,以火攻击溃曹军,赤壁之战曹操惨败。此后,刘备与周瑜继续追击至南郡,迫使曹操撤军北返,只留曹仁、徐晃驻守江陵,另派乐进防守襄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大战中,孙权方面投入最大,但战后刘备却夺下了荆州南部四郡。那么问题就来了:孙权为何眼睁睁看着刘备坐拥荆州?
一、孙权分身乏术,既要争夺南郡又要进攻合肥
建安十四年(209年),赤壁大捷之后,周瑜与刘备联手围攻南郡的曹仁。江陵城池坚固,曹仁死守不出,使得战局一时僵持。刘备在战役中表现出配合的姿态,他把张飞调到周瑜麾下听令,又令关羽镇守北道,阻击可能来援的曹军。然而,刘备并未把全部兵力投入江陵之战,而是趁机亲率部队南下,攻取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长沙太守韩玄、武陵太守金旋、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纷纷投降;此外,庐江的雷绪也率数万人归附刘备,使其实力骤增。
与此同时,孙权本人则亲征合肥,企图在长江下游开辟新战线。208年底,他率军包围合肥,派张昭进攻当涂,但始终无法攻克。至209年,合肥久攻不下,守将刘馥巧妙运用反间与诈术,制造四万援军即将抵达的假象,成功迷惑孙权。吴军信以为真,被迫撤围,合肥之战告吹。由此可见,当时孙权精力分散,根本无暇顾及刘备在荆南的扩张。
二、刘备借刘琦之名,合理合法地夺取荆州
赤壁战后,刘备并非以个人名义攻占荆州,而是打着刘琦的旗号。刘琦乃刘表长子,早年为避祸被任命为江夏太守;刘表去世后,其弟刘琮投降曹操,刘琦成为荆州唯一合法继承人。曹操撤退后,刘备扶持刘琦,顺理成章地接管荆南郡县,外界也难以指责。公元209年,刘备更是上表汉廷,推举刘琦为荆州刺史,使行动披上了“正统”的外衣。虽然刘琦同年即病逝,但刘备已稳固地掌控了荆南,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孙权即使心有不满,也难以在当时挑明反对。
三、荆南四郡战略价值有限,非核心要地
从地理和人口分布来看,荆南四郡地处长江以南,远离中原要冲,人口稀少,相较于江陵、襄阳、南阳等战略要地显得次要。刘表在世时虽努力经营荆州,但真正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仍集中在中部和北部地区。襄阳、江陵更是扼守南北交通的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比之下,荆南四郡虽能增加刘备的地盘与兵源,却不足以对孙权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孙权在赤壁之后将精力放在合肥与南郡的争夺,对刘备夺取荆南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后刘备顺利夺得荆南四郡,既有孙权战略重心不在此地的客观因素,也有刘备善用刘琦名义的政治操作。更重要的是,荆南四郡并非三国鼎立的关键枢纽,孙权暂时容忍,既避免与盟友翻脸,又能专注于合肥、南郡等更重要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