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
为什么清朝这个被认为腐败无能的王朝,竟然能够自产大炮,而民国时期却常常依赖进口火炮呢?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1865年9月20日,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晚清最重要的兵工厂之一。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西方火炮的威力。虽然可以花高价购买洋炮,但这种途径风险极高,一旦列强切断供应,军备就会陷入瘫痪。因此,清政府决心自行仿造。
经过数年的努力,江南制造局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技术。1882年,它成功仿造出阿姆斯特朗式80磅后装火炮,口径150毫米,自重4.5吨,射程接近七公里。两年后,金陵机器局仿制出了德式格鲁森37毫米火炮。1895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前身)又制造出多种型号的快炮,到1900年前后,甚至能生产53毫米、57毫米等架退式火炮,累计产量近三百门。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全国多地陆续建立起仿造西洋火炮的能力。江南制造局在1886年制造出203毫米的海岸要塞炮,1888年生产230毫米的阿姆斯特朗炮,并配置了当时先进的液压制退装置。1890年,它又仿制出口径高达305毫米、重量50吨的巨炮,射程超过九公里,在近距离甚至能击穿半米厚的铁甲。1892年以后,还陆续生产速射炮和多种不同口径的架退式火炮,数量达数百门。
如果单看这些成就,似乎晚清在火炮制造方面并不逊色。然而对比民国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抗战八年间,国民政府自产的长身管火炮数量有限,总计不过百余门。但若把时间范围扩大,整个民国三十多年间,各地兵工厂累计制造了至少4600门火炮,其中张作霖的兵工厂生产了1200余门,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产量更高,超过两千门。上海、汉阳等地的工厂也贡献了近千门。这些数字完全不比清末逊色。
问题出在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面对资金匮乏、战事频繁的困境,国民政府采取了以迫击炮为主的战略。迫击炮制造成本低、对材料要求不高,而且在实际战场上的杀伤效果惊人。根据统计,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大量伤亡正是由迫击炮造成的,甚至多名高级将领死伤于此。八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生产了近万门迫击炮及数百万枚弹药,这种武器成为中国军队防御作战的重要支撑。
而清末的所谓“自产火炮”,其实很多仍依赖进口关键部件。江南制造局虽然斥资从德国引进西门子平炉,但因钢材质量和产量有限,产出的碳素钢火炮很快落后于世界潮流。进入20世纪,各国普遍采用合金钢制造火炮,射程和威力大幅提升,清廷投入巨资的钢铁厂几乎瞬间失去价值。民国想要建立现代化合金钢工厂,却苦于财政崩溃和战乱纷起,始终难以实现。即便在1930年代,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公务员薪水难以维持,怎么可能拿出巨额资金建设先进钢铁厂?
对比来看,清末的仿制多停留在模仿和组装层面,技术上仍依赖西方;而民国时期虽然在火炮产量和质量上遇到限制,但根据实际战争需要,灵活调整生产策略,大量制造迫击炮,保障了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再加上从美国、苏联等国获得的火炮援助,国军的装备并非完全依赖进口,而是多管齐下,确保抗战的持久性。
因此,所谓“清朝能造炮,民国不能造炮”的说法,是一种断章取义的误导。真正理解历史背景,就会明白民国的选择是务实之举。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集中有限资源生产最有用的武器,才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道路。
---
新文章字数已超过400字,并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描述与衔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