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民族之间,其实都不存在所谓“永远的朋友”或“永远的敌人”。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关系的亲疏往往是由现实利益和环境决定的,而非单纯的情感羁绊。
以满族和蒙古族为例,历史上确实有过多次联姻,这些婚姻一度在政治上起到过稳定边疆、维系盟约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工业化大潮席卷全球之后,旧有的联姻关系早已难以构成长期的利益纽带。事实上,在近代风雨飘摇的局势中,外蒙古自身也陷入了难以自保的困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清朝实际上已经对外蒙古失去了实质性的控制权。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俄罗斯的介入。外蒙古在沙俄的庇护下逐渐形成了半独立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外蒙古并未参与八国联军战争,它不愿意为了清朝而与俄罗斯直接对抗。在这种局势下,外蒙古当然没有冒险帮助清廷的理由。
相比之下,内蒙古虽然名义上仍属于清朝版图,但内部的部落结构极为复杂。各部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并非铁板一块。一部分部落选择支持清朝抵抗外敌,另一部分却趁机反抗清朝统治,还有的则选择中立或静观其变。再加上八国联军的主要战场在华北,与蒙古相距甚远,从地理和时间上讲,蒙古部队根本难以及时赶到战场。即便赶上了,以当时的骑兵和冷兵器装备,也不可能与西方列强的现代化武器相抗衡。
更为复杂的是,列强之间在中国的争夺中,各怀心思。外蒙古虽然名义上仍属于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一直如此,但实际上早已被沙俄逐步渗透与策反。1911年清朝覆灭,中华民国建立,外蒙古便第一时间宣布独立,这一迅速的举动正说明它早已有所谋划。中华民国起初并不承认,但在俄国的压力下,于1915年签订《喀尔喀条约》,承认外蒙古的自治。1921年,在苏联的扶持下,外蒙古彻底摆脱中华民国的掌控,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国民政府最终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承认蒙古独立。
类似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汉与匈奴之间既有联姻,也有激烈战争,王昭君出塞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几百年间,两族时而为友,时而为敌,甚至互有血腥冲突,但最终依旧在历史长河中融合在一起。事实证明,民族之间的仇恨或友谊,往往都是阶段性的。
今天我们看到,五十六个民族已经融为一家。而在更长远的未来,谁能断言其他民族不能成为一家人呢?或许有一天,日本、欧美甚至非洲的兄弟们,都会成为同一个大家庭中的一部分。这种设想并非完全不可能。正如千年前许多人固执地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观念逐渐被打破,“中原”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
因此,所谓朋友和敌人,归根结底都是暂时的。历史的演进让我们看到,没有任何一种关系是不可改变的。若是固守狭隘的民族主义,或陷入非黑即白的世界观,就会忽视历史发展中最宝贵的经验:敌人可以成为朋友,朋友也可能变为敌人,唯有包容和合作才能推动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