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瓦岗者得天下”这句话听起来气势很足,但细细琢磨却未必成立。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这三位在隋末群雄中都算得上枭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都曾经拥有过瓦岗军将领的支持,但最终无一不是兵败身亡,成了李渊与李世民父子登上历史舞台的垫脚石。李密是瓦岗军的第二任首领,王世充在击败李密之后,也收拢了不少瓦岗名将,而窦建德的麾下更是出现过魏征、李勣、刘黑闼三位瓦岗旧部。值得一提的是,魏征与李勣(又名徐世勣、徐茂功、李世勣、字懋功)都曾投降过窦建德,至于勇猛的刘黑闼,原本也是瓦岗的裨将,后来才自立门户。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英雄豪杰层出不穷。有人功成名就,青史留名;有人则战死沙场,湮没无闻。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唐朝开国功臣里六位出自瓦岗的英雄人物——他们几乎没有人能称得上“忠臣”,但其中却不乏讲义气的义士。按照《隋唐演义》或相关影视剧的版本,瓦岗军以“贾家楼四十六友”为班底,逐渐壮大成一方势力,甚至建立“大魔国”,以程咬金为“大德天子”,徐茂功为军师,秦琼为元帅。在不同版本的故事里,秦琼、程咬金、罗成、单雄信、王伯当等人常被并列为“瓦岗五虎将”。
若将小说传说与《旧唐书》《新唐书》相对照,就能发现秦琼、程咬金、王君廓(史载作王君可)、罗士信、魏征、徐茂功这些人确实存在过。而被戏曲中神化的罗艺则完全不同,他非但不是什么忠义之士,反而投唐后被封燕王,后在叛逃突厥途中被部下所杀,还被悬首示众。史书记载中,罗艺与《忠义传》中的罗士信完全无关——罗艺绝非义士,而罗士信虽未必忠于一主,却是真正的侠烈之人。
古人常说“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但放到这六位瓦岗出身的将领身上却并不适用。他们几乎人人换过好几个主公,王君廓换主次数最少,却最终也在叛逃突厥的途中丢掉性命。尤其是王君廓,此人原本只是盗匪首领,加入瓦岗后不久便投靠李唐,官至国公,却因心术不正,残暴狡诈,最终走向灭亡。他不仅曾挑唆庐江王李瑗造反,又亲手将其缢杀,借机敛财升官。李瑗临死前甚至诅咒他必将自食恶果,果不其然,王君廓在畏罪叛逃途中被杀。
魏征与徐茂功也曾被窦建德俘虏,魏征甚至献策攻打长安,欲趁虚擒杀李渊。魏征一生先后事奉六位主公,自知无“忠臣”之名,于是自称只愿为“良臣”。他在李世民面前说得很明白:忠臣多是为昏君所害,良臣则能辅佐明君成就功业。魏征的选择体现了现实智慧,但他也并非全然讲义气,曾力劝太子李建成诛杀秦琼、程咬金等人。虽然他与秦琼是旧日瓦岗兄弟,称呼其字“叔宝”,却仍冷酷无情。由此可见,魏征不是忠臣,更算不上义士,他只是一位极有心机、善于择主的聪明谋士。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秦琼、程咬金、罗士信三人,他们虽历经数次易主,但始终以兄弟情义为重,生死与共,始终寻找能安民立业的明主。一旦认定目标,便能毫不犹豫地拼死效力,绝不为私利所动。他们的义气,远胜于忠君的虚名。徐茂功更是义气深重,他曾竭力为好友单雄信求情,甚至愿意放弃荣华富贵,只求保住兄弟性命,未能成功后,仍抚养其家眷,义薄云天。罗士信更是在生死关头替王君廓突围,自己坚守城池至死,宁死不屈。
纵观这六位瓦岗英雄的人生轨迹,我们能发现一个重要结论:所谓“忠臣不事二主”的古训并不现实。在乱世之中,死守昏君并非忠义,反而是愚忠。真正值得称道的,是能择明主而事之,为百姓谋利,为天下立功。魏征是明智的良臣,李勣是能征善战的猛将,秦琼、程咬金、罗士信是重情重义的勇士,他们的行为突破了传统忠君观念的束缚,体现了“民为重,君为轻”的智慧。至于王君廓这样的人,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叛将与小丑。
再细看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中张亮就出自瓦岗军,而侯君集则是自幼跟随李世民,却因谋反被诛。由此可见,出身并不决定结局,真正影响他们评价的,是在乱世中做出的选择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