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躺平”,现在很多人会想到消极度日、放弃奋斗。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有一段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的时期,官府偏偏让民众“躺平”,少管百姓的日常生产,减轻他们的负担,甚至减少对社会的干预,可就是这样,反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
刘邦在位时,已经意识到不能再像秦朝那样折腾百姓了,毕竟秦朝就是因为收税太重、劳役太多,才把百姓逼反的。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继位,更是把“不折腾”做到了极致,说白了就是让民众躺平过日子。
这种躺首先体现在对百姓口袋的手下留情。汉朝初年本来收的税就不算高,是“十五税一”,也就是百姓种十五亩地,只需要交一亩地的收成给官府。到了汉文帝时期,直接改成“三十税一”,税负一下子减了一半;后来甚至有几年,连这三十分之一的税都免了。除了农业税,人头税也降了——原来成年人每年要交120钱,汉文帝改成了40钱,而且年龄从15岁推迟到17岁,让百姓多两年不用交税的时间。百姓手里的钱变多了,才有心思种地、养家。
其次是少管百姓的闲事。秦朝时,官府管得特别宽,比如百姓不能随便去山里砍柴、河里捕鱼,这些资源都归官府所有;连民间做买卖,都要交很重的税,还得拿官府的许可。文景时期把这些限制全放宽了——山里的木头、河里的鱼虾,百姓想砍就砍、想捕就捕,不用再跟官府报备;民间做生意,也不用交高额的商业税,路上的关卡也不随便收过路费了。这样一来,除了种地的农民,有人开始去山里开矿、做手工业,有人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东西,整个社会的活力慢慢被激活了。
还有少对老百姓用刑罚。秦朝的法律特别严,偷一点东西可能就要被砍手,批评朝廷就要被灭族,百姓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汉文帝把那些残酷的肉刑都废了,比如原来犯了罪要脸上刺字,改成了罚做苦役;要砍脚的,改成了打板子。汉景帝又进一步减轻了打板子的次数,还规定行刑的人不能故意加重刑罚。百姓不用再怕因为一点小事就家破人亡,心里踏实了,才敢安心过日子、攒家业。
官府“放手”让民众“躺平”,百姓反而没真的“躺”着。农民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地里,原来荒着的田地都种上了庄稼,每年的粮食收成越来越多。家里有余粮了,百姓就开始养牛羊、盖新房子;手工业者做出的布、铁器,不仅够自己用,还能拿到市场上卖钱;商人把南方的盐、北方的粮食运到不同地方,整个社会的经济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大。
到了汉景帝后期,汉朝的景象跟几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官府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有的粮食放得太久,都发霉变质了;国库里的铜钱一串一串堆着,串钱的绳子都烂了,根本数不清有多少。街上的马车一辆接一辆,就算是普通百姓家,也能吃得上肉、穿得起丝绸;村子里再也看不到饿肚子的人,邻里之间也很少吵架,大家都忙着过自己的小日子。
有时候治理社会,不需要太多复杂的政策,只要给百姓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能安心做事、放心生活,社会自然会慢慢兴盛起来。这种“不折腾”的智慧,直到今天再看,依然值得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