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赋予了极高的神性,他不仅能在军营中运筹帷幄、千里之外决胜,还展现了赤壁借东风、七星续命等近乎神奇的法术能力。然而,如果褪去这些文学色彩与神话外衣,正史中的诸葛亮依旧是极具分量的人物。他不仅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同时也是文学家、发明家,甚至在唐代被尊为“武庙十哲”之一。然而,纵然如此,后世仍有不少人对他持否定态度,甚至编造出所谓“诸葛亮人生四大错”。仔细考证后,至少其中三件事根本站不住脚。
第一、所谓“错用关羽守荆州”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早已为刘备制定了“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的长远战略。后来刘备进军益州时,荆州的守卫工作就交给了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等人。只是因庞统在落凤坡意外身亡,刘备不得不紧急召回诸葛亮支援,荆州的重任最终落在关羽肩上。批评者认为诸葛亮明知关羽高傲,容易出纰漏,却未建议换人,若换成赵云或许能保住荆州。然而这种说法明显是苛责。彼时的蜀汉,真正能承担镇守荆州大任的只有关羽。他不仅是蜀汉的顶级名将,威望和军功皆冠绝同僚,而赵云虽勇猛,却在军阶和声望上远不及关羽,根本不可能取代其地位。诸葛亮对此并无更优选择,所谓“错用”实属事后诸葛。
第二、关于“错杀魏延”的争议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见魏延便断言“反骨”,之后处处打压,甚至临终前设计让马岱诛杀魏延,给人留下诸葛亮有意铲除魏延的印象。然而史书记载并非如此。魏延在蜀汉后期确实是难得的猛将,他的战略思路偏激进,例如“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性格稳重,蜀汉国力羸弱,确实无法承受失败的风险,因此不采纳魏延的建议并非压制,而是审慎的选择。至于魏延之死,实则源于他与杨仪的矛盾。诸葛亮临终时交代得很清楚:若魏延不愿听令,就任其自行。可见他并未视魏延为必反之人。魏延最终被杨仪构陷并处决,根本不是诸葛亮一手安排。把魏延的死算到诸葛亮头上,并无道理。
第三、选错接班人姜维?
在小说中,姜维被塑造成诸葛亮的“衣钵继承人”,但未能重现诸葛亮的治国安邦之才,蜀汉也最终走向衰亡。黑粉因此认为诸葛亮眼光有误。然而,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把姜维作为接班人培养。他真正看重并托付的是蒋琬、费祎,姜维只是其中一员猛将。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确实因宦官黄皓弄权而受排挤,但这是蜀汉皇权内部的问题,与诸葛亮早年布局关系不大。姜维虽屡次北伐未能成功,但至少展现了不甘沉沦的斗志。相比之下,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才是更值得诟病的人物,他未能继承父志,反而放纵宦官势力。若真要说“错”,也只能算诸葛亮对子嗣教育不足,而非姜维的任用失误。
第四、唯一较难回避的“马谡失街亭”
在四大错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马谡失街亭”。马谡是马良的弟弟,深受诸葛亮信任,其才学也颇受赞誉。但刘备生前就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虽善于纸上谈兵,却难堪大用。公元227年北伐,诸葛亮仍决定让马谡镇守街亭,结果因轻敌与指挥失当,导致蜀军失利。此事确实是诸葛亮用人上的重大挫折。但换个角度看,当时蜀汉人才极度稀缺,培养新锐已是必然。诸葛亮安排马谡上阵,既是出于锻炼,也是战略推演的选择。他坚信若马谡按部就班执行部署,应无大碍。可惜马谡因自负而违令,最终造成严重后果。虽说责任不可推脱,但也反映了蜀汉用人困境,并非单纯的“昏招”。
综上,所谓诸葛亮“人生四大错”,实际上多是后人误读或文学作品的渲染。除了“马谡失街亭”这件事确实留下遗憾,其余三点并不能算是他的过失。诸葛亮无论在政治远见、军事统筹还是治国理政方面,仍然是三国时期最耀眼的人物之一。
---
这篇改写版字数已超过400字,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细节与说明。是否需要我再帮你润色成更有“史论”风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