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实际上由明朝西北边防军构成。这支部队长期驻扎在与蒙古对抗的前线,因而在明军之中,战斗力一直颇为强悍。西北边防军的将士们习惯了严酷的战斗环境,他们拥有一流的作战技能和强悍的作风,成为明朝守卫北疆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明朝财政的日益困窘,西北边防军的军饷长期没有得到保障。明朝的财政优先供给辽东,同时由于朝廷长期对兵员的剥削,军饷被大量克扣,西北边防军的士兵生活困顿。正如古话所说,军人是“吃饭”的,若不给士兵提供生活保障,他们必然会转投他处。于是,越来越多的西北边防军士兵,开始纷纷叛变,转投李自成的旗帜。
与明朝的腐败财政不同,李自成的军队在资金上相对充裕。李自成通过劫掠富户、偷盗猪羊等方式筹措军费,使得他的部队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装备,士兵们有了稳定的生计,鼓舞了他们的战斗意志。这些从西北边防军叛变而来的兵员,提供了李自成大量优质兵源,尤其是其中的重步兵和重骑兵,虽然在装备上不如满洲的重甲部队,但仍然具备压倒明军的能力。这些兵员,尤其是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明朝末期,显得极为宝贵。
与此同时,李自成还拥有一大批“炮灰”部队,这些部队主要由流民组成。由于明朝财政长期混乱,国家根本无力应对与满洲的战事,甚至通过大肆征税和掠夺土地来筹集军费。然而,这种方式根本无法挤出多少有效的财富,因为大部分财富都被高官贵族和皇家所吞噬。普通百姓的生计日益困顿,土地纷纷被豪强侵占,大量农民破产,沦为流民。在这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许多人无奈走上反叛的道路。对于这些贫困的流民来说,死亡的威胁远不如加入叛军来得及时和有效。因此,李自成通过巧妙的宣传,迅速获得了大量百姓的支持。李自成通过简洁直接的口号吸引了大量跟随者:“庄王来了,给饭吃。”这些言简意赅的话语,使得李自成的军队迅速壮大,精锐部队和炮灰部队都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李自成的军队阵型中,居然也有些许中亚风格。可以说,李自成的军队战术与帖木儿大帝时期的阵形有几分相似,尤其是在兵力调动和军阵布置上,有着中亚骑兵部队的影子。与之对比,明朝的军队已经是风雨飘摇,几乎丧失了所有的精锐力量。清军的入关,几乎摧毁了明军的大部分精锐力量,尤其是在松津之战中,明朝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被清军斩杀殆尽,明朝的军力已经无法支撑其继续抗衡外敌。
李自成的崛起,正是在明朝军事力量崩溃的时刻。明朝的军事空缺,为李自成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他乘机发动了一系列进攻,最终逼迫崇祯帝自尽,夺取了北京。然而,清朝并不会轻易放过李自成。清军很早就意识到,李自成的崛起不可忽视,但初时并未急于进攻,而是采取了观望态度。清军首先通过吴三桂来评估李自成的实力,并借机削弱李自成的力量。吴三桂的背叛使得清军能够更好地掌握李自成的底细,最终决定进攻。
清军的进攻,虽在兵力上有所限制,但依然具备压倒性优势。即使只有四万人冲锋,他们依旧能够轻松击溃李自成的叛军。李自成的部队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但由于士兵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远不如清军。清军的冲锋,毫无疑问以重骑兵和重步兵为主,虽然这种战术显得有些过于强势,但面对明军的劣势,清军的做法也无可厚非。
接下来的潼关之战,成为了李自成的最终决战。为了守住潼关,李自成不惜重金雇佣士兵,但最终他还是未能取得胜利。无论是野战还是夜袭,李自成的部队都未能占到任何便宜,而清军则采取了稳妥的策略,耐心等待,直到红炮的到来,才发起进攻。最终,李自成败北,清军的胜利标志着明朝的彻底灭亡。
在当时的东亚,清军无疑是最为强大的武装力量,李自成和他的叛军虽一度兴盛,但终究难以抗衡这股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