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襄樊战役的序幕正式拉开。6纵队的17旅50团正在襄阳城西关的左侧集结,准备参加这场激烈的攻城战。战斗的目标明确——攻占铁佛寺,这座坚固的寺庙是敌人的防线核心之一,掌控着通向襄阳城的重要交通要道。7月10日晚,团副政委张廉斧来到1连,并向官兵们下达了指令:“你们的任务是攻占铁佛寺,山炮将协助你们作战。只要铁佛寺攻下,襄阳城便指日可待。”
听到这个消息,1连的战士们纷纷激动起来,齐声响应:“一定要拔掉铁佛寺这个硬钉子,打开襄阳城的大门!”然而,敌人对此阵地的防守极为严密。铁佛寺周围筑起了坚固的围墙,墙上布满了各种枪眼和炮口,外层还有铁丝网和鹿寨防护,甚至在田野中埋设了地雷。此外,铁佛寺离西关大石桥仅有50公尺,敌人的火力可以覆盖整个桥梁,一旦铁佛寺未被攻下,解放军的进攻将受到严重制约。
因此,1连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艰巨。为了确保能够顺利歼灭敌人,战斗的准备工作进行了足足三天。为了尽可能接近敌人,1连长决定挖掘一条交通壕,直通敌阵。战士们利用每晚黑暗的掩护,在敌人阵地旁边悄然推进,直到天亮才停工。交通壕的深度足够让战士们身体直立而不露头,宽度也足以让担架通过,距离敌人仅五十米之遥。战士们甚至能清晰听到敌人的对话,眼见敌人紧张不安,偶尔发射几发炮弹,但始终未能击中目标。
终于,在7月13日的傍晚,攻击战即将打响。爆破组和突击组率先出击。为了便于行动,战士们脱去了外衣,只穿着土布衬衫,布鞋上的鞋带紧紧系好,腰间绑满了手榴弹。有的战士还提着装满30多个手榴弹的竹篮子,准备随时投入战斗。大约七点钟,山炮发射的炮弹在空中呼啸,炸裂的冲击波让战士们的身体颤抖,但他们毫不畏惧,迅速冲向敌人阵地。敌人的迫击炮和重机枪密集扫射,然而在炮火稍作停歇时,几位战士迅速突破了围墙缺口,敌人的防线顿时被撕开。
战士马召喜紧急扛起两箱手榴弹,准备随时投入战斗。他注意到排长叶金宝率领的第一突击组已经跃出战壕,向围墙缺口奔去。叶金宝一到缺口就大喊:“手榴弹打!”他自己先是猛地投出了三颗手榴弹,炸得敌人四散奔逃。马召喜看到情况紧急,也不禁抓起了两颗手榴弹,迅速投掷出去。随着爆炸声响起,敌兵的惨叫声此起彼伏。叶金宝的突击组已成功占领了东侧院落,并向西殿展开进攻,但敌人依托矮墙死守。叶金宝毫不犹豫,继续向敌人机枪阵地发起冲击,他亲自投出了六颗手榴弹,迅速击毙敌方机枪手,敌人的火力顿时消失。
此时,第二突击组也赶到,排副徐宝才带领着战士们冲向西殿,大喊“杀呀!杀呀!”敌人的抵抗越来越弱,不久便被彻底击溃。剩余的敌人试图从东北角逃脱,沿着城河往大石桥方向撤退,但早已被1连的机枪火力封锁,死死卡住了退路。西关城的敌人急忙关门,拼命向下打射击,似乎想死守铁佛寺。然而,他们最终没能抵挡住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敌人一个营被全歼,连同尸体覆盖了大石桥,铁佛寺这颗“硬钉子”终于被拔掉,襄阳城的大门随之开启。
此次战斗,1连的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斗志和精湛的作战技艺,在没有任何伤亡的情况下,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对此赞不绝口:“如果我们有一万个这样的1连,解放全国都不成问题!”这场以铁佛寺为关键的战斗,成为襄樊战役中的经典一幕,也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王牌军》一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