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电视剧中,文武大臣常常被描绘得下跪、低头,专心听钦差大臣或传旨太监宣读圣旨,台词通常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场景给人一种深入人心的印象。然而,现实历史中的圣旨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样。事实上,电视剧中的这一表现并非源自真实的历史,而是误解和编剧的创造。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己也许在潜移默化中跟着电视剧中的错误读法走了?其实,“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虽然从语音上听起来顺口,但断句的方式却是错误的。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就是说,先读出“奉天承运皇帝”这六个字,之后再读“诏曰”这两个字,然后进入正文内容。
那么,为什么圣旨要这样断句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看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表述是如何产生的。
在明朝之前,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如秦汉、三国、两晋、两宋等,都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固定的八个字开头。各个朝代的圣旨开头都有所不同。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圣旨一般以“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突出了皇帝的“正统性”;元朝的圣旨则常常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开头,因为蒙古人信奉长生天;而唐朝的圣旨开头则是“门下,天下之本”。由此可见,每个朝代的圣旨开头形式各不相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流传最广的表述,是从明朝的朱元璋开始的。朱元璋在担任皇帝后,给自己所建的朝会正殿命名为“奉天殿”。这个名字并非随意选择,因为“天子”是天命所归,皇帝理应与天同在。为了表达这一点,朱元璋把“皇帝”两个字排在“天”字之下,这种排版看起来像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于是便产生了误解,认为这八个字是正确的圣旨开头。
朱元璋的出身较为贫寒,父亲和兄长在饥荒中去世,早年间他被迫出家为僧,只为了能勉强度日。直到公元1368年,他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尽管如此,他内心深处依然十分自卑,因此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皇宫,其中的奉天殿作为最重要的场所,用来举行朝会和颁布圣旨。后来,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并在北京修建了模仿南京的紫禁城,这座紫禁城中也包含了奉天殿。自此之后,皇帝发布圣旨时,开头便固定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除了奉天殿的传说外,还有另一种关于“奉天承运”的来源解释,也和朱元璋有关。明朝万历年间,天文学家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中提到,朱元璋所使用的大圭上刻着“奉天法祖”四个字。因此,朱元璋也被称作“奉天承运皇帝”,并且在他颁布的圣旨开头加入了“奉天承运”这一词组,以彰显其正统地位。
那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中,“奉天承运”是修饰词,表示尊奉上天的旨意,承接天命,是君权神授的象征。而“诏曰”则相当于现代公文中的“通知”或“宣布”,用于向全国的臣民发布重要的政事。这一结构不仅用于圣旨,还用于“制曰”和“敕曰”两种体裁。与“诏曰”类似,“制曰”一般用于皇帝宣示对百官的恩泽,而“敕曰”则带有告诫的意味,常用来提醒新晋官员要谦虚谨慎,不要因宠幸而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