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指的是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西汉建立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向群臣问道:“我能够统一天下,靠的是什么?”群臣答不上来,刘邦便道:“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在稳定国家、安抚百姓、保障粮道上,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者皆杰,能够使用他们,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在这三位功勋卓著的大臣中,韩信因功高盖主,最终遭遇了命运的无情捉弄。首先,刘邦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封他为楚王。之后,韩信被人诬告,与陈豨密谋叛乱,吕后与萧何联合设计将他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韩信全家被满门抄斩。那么,韩信被杀后,张良和萧何又是如何自保的呢?
一、张良
对于张良来说,他的处境相对较为安稳。张良天生体弱多病,自从刘邦成功统一关中,天下初定后,他便主动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出了朝堂,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的权力稳固,张良逐渐采取了“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策略,仿佛早已领悟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精髓。
在汉初,刘邦进行削除异姓王的残酷斗争时,张良极少参与其中的权谋。而在皇室内部的明争暗斗中,张良始终遵循着“疏不间亲”的原则,不轻易插手。他为萧何提供谋策,然而在《史记》与《汉书》中却对张良的具体贡献鲜有详细记载,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声誉。
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开始掌握权力。张良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心生恐惧,意识到一旦失去了已有的权利,他也许就会被边缘化。因此,他决定辞去职务,告别朝堂,专心修道养生,开始信奉黄老之学,静心养气。晚年,张良随赤松子游历四方,最终在公元前186年去世,享年约八十岁,谥号“文成”。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张良的功名并非其人生的追求。在刘邦与项羽的争霸过程中,张良始终未曾掌握实际兵权,且从不贪恋权位,这使得他无论是在刘邦时期还是吕后执政时,始终未曾成为政治上的威胁。正因为如此,张良得以最终平稳隐退,安度晚年。
二、萧何
与张良相比,萧何的自保之路则显得更加复杂与险峻。公元前202年,刘邦成为皇帝后,为了巩固西汉政权,开始了消除异姓王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的兵权成了刘邦眼中的一大隐患,最终他决定除掉韩信。萧何则在背后帮助吕后设计了韩信的覆灭,这一策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刘邦的统治,但也引发了刘邦对萧何的戒心。
萧何的智慧和决断力,使他在帮助刘邦稳固国家政权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刘邦给予了萧何极高的封赏,封五千户。然而,随着韩信等异姓王的陨落,萧何逐渐成了刘邦眼中的另一个威胁。在一次事件中,萧何也曾尝试通过自污名节的手段,来解除刘邦的疑虑,最终得以幸免。
然而,萧何的命运并非完全平顺。在刘邦平定叛乱、撤军回长安时,百姓们前来控告萧何的种种不法行为,指责他低价收购民间土地与房产。面对百姓的上诉,刘邦决定将萧何拘捕,并对他施以刑具。此时,萧何已年事已高,身体也因刑具而虚弱不堪,步履蹒跚,几乎难以行走。看到他这般狼狈,刘邦心生怜悯,最终放了他一命。从此,刘邦对萧何不再怀疑,萧何的地位也得以稳固。
萧何此后小心谨慎,时刻谨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的历史最终以避免陷入更深的危机并得以善终而告一段落,成为了刘邦治国安邦的得力助手。
两位功臣的命运迥异,但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成功避开了致命的威胁,为自己的余生赢得了平安。
上一篇:为何是蜀道?如何写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