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江的晨雾漫过栖霞山的轮廓,当历史的灯塔照亮六十年的航程,栖霞海事处与南京海事局同频共振,在奔流不息的长江南京段,镌刻下一段从“逐浪者”到“护江人”的奋斗史诗。
六十年风雨兼程,从最初的航政监督到如今的现代化海事治理,从简陋的办公点到智慧监管的前沿阵地,栖霞海事人以“航标灯”般的坚守,在体制变革中勇立潮头,在监管创新中砥砺深耕,在服务发展中彰显担当,书写了一部与长江共呼吸、与时代同奋进的壮丽篇章!
体制变革
从“分段管理”到“权责明晰”,筑牢发展根基
回溯1966年,南京航政分局成立之初,栖霞水域的海事管理尚处于“点式布防”阶段,几名航政员带着红袖章在码头巡查,便是最初的模样。随着1980年代长江航运管理体制调整,栖霞片区逐步形成“港监、船检、航道”协同雏形;2000年南京海事局正式组建,栖霞海事处作为派出机构应运而生,标志着长江栖霞段进入“一水一监、一港一监”的规范化管理时代。
从“栖霞山监督站”时期的现场监管,到“处队合一”模式下的扁平化指挥,体制改革的每一步都印刻着栖霞海事的成长轨迹。2021年,响应南京海事局“全要素水上大交管”改革,栖霞海事处率先实现监管力量与执法资源的深度整合,构建起“指挥中枢+现场快反”的新型管理体系,让辖区岸线的监管效能实现质的飞跃。
监管模式
从“人海战术”到“智慧防控”,守牢安全防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栖霞海事人的巡查装备是“自行车+望远镜”,监管范围局限于肉眼可见的江面;如今,值班室的电子大屏上,AIS船舶轨迹、CCTV实时监控、智能卡口预警系统织就一张“天罗地网”,辖区船舶动态、气象水文数据一目了然。
从“登轮检查靠脚步”到“非现场监管占主导”,栖霞海事处的监管模式迭代始终走在前列。2018年,率先试点“信用+监管”机制,对辖区重点船舶实施分级分类管理;2022年,接入南京海事“智能卡口”系统,实现辖区重点水域风险智能预警;2023年,推广“无人机+电子巡航”模式,通过无人机和智能监管平台常态化开展辖区水域巡查,平均辖区单次巡航时间缩短50%。六十年来,辖区险情发生率连续下降,连续多年保持重大事故“零发生”,智慧监管的“栖霞经验”多次在全局推广。
服务地方
从“保障通航”到“赋能发展”,共绘长江新卷
栖霞港区是南京港的核心作业区,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物流枢纽。六十年来,栖霞海事处始终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初心使命:上世纪90年代,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开辟“绿色通道”,保障首艘外资企业货轮顺利靠泊;2010年,全程护航南京长江四桥建设,创新“水上施工区动态管控”模式;近年来,为仙新路过江通道、金陵石化进港专用航法等重大项目提供“一项目一专班”服务,保障超数千艘次施工船舶安全作业。
从“管理型”到“服务型”,栖霞海事处的角色转变背后,是助力南京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辖区货物吞吐量从1966年的百万吨级跃升至如今的千万吨级,海事部门的“安全屏障”与“服务引擎”作用愈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