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三国历史时,曹操的命运常常令许多人感到遗憾。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与军事统帅,他不仅一手建立了曹魏政权,也通过无数次的战斗与策略展现了自己的非凡能力。然而,尽管曹操辛苦打下的基业显赫一时,最终却被司马懿从内部夺取了权力。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之际,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成功控制了洛阳。这一事件标志着曹魏政权实际上的终结,最终,司马炎借此机会推翻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
然而,当司马懿发动兵变时,曹魏内部,特别是曹操的老部下为何没有作出有效反应呢?这些长期跟随曹操的将领与谋士,为何在司马懿谋取大权时选择沉默?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曹操的老部下早已去世。当高平陵之变爆发时,司马懿已经年逾七十,而在那个时代,七十岁无疑算是高寿。比如,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时年仅五十三岁,法正、周瑜、庞统等名将也都未能活过四十多岁。即便是曹魏的许多名将,也几乎在早期就相继去世了。夏侯渊、夏侯惇、曹仁、曹休等人,基本上在公元220年到231年之间先后离世,这些顶尖将领的去世,实际上为曹爽、夏侯玄等新一代权臣的崛起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暴露了他们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战场经验,最终未能有效制衡司马懿。
对于那些非宗室出身的将领和谋士,如张辽、徐晃、程昱、郭嘉等人,虽然他们中有一些人曾经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但大多数也未能活到曹芳时期。尤其是张郃,因司马懿命令追击蜀汉大军,竟遭遇诸葛亮精心布置的埋伏,最终在231年死于战场,这无疑是司马懿剿除潜在对手的一个重要步骤。
其次,从历史背景来看,曹魏政权内部的状况也为司马懿的篡位提供了有利条件。曹操的一代老部下在高平陵之变时几乎都已去世,剩下的诸如蒋济、王凌、高柔等人,虽然尚在人世,但很多人已经站在了司马懿一边。比如,蒋济在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司马懿,驻扎在洛水浮桥,并且向曹爽写信,劝说他交出权力以保自己荣华富贵。高柔更是因为支持司马懿,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最终在249年,司马懿发动变革时,获得了高柔的支持,并且在权力更替中顺利掌握了军权。
有趣的是,这些原本应当忠诚于曹魏的老臣为何会站在司马懿一方?主要原因还是与曹爽的做法密切相关。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时,特意指派了司马懿和曹爽为辅佐大臣。但随着曹芳即位,曹爽急于独揽大权,将司马懿逐渐排除在决策圈之外,甚至将其升任为名义上的太傅,而无实权。与此同时,曹爽还逐步扩大自己的党羽,排挤忠臣老将,如蒋济等人,实施极度奢侈的生活方式,做出许多滥权行为,这些都引起了朝中许多有识之士的反感。
最后,曹爽的种种行为进一步激化了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公元247年,曹爽采纳何晏、邓飏等人的建议,将郭太后软禁于永宁宫,这一举动不仅让郭太后失去了政权,也将禁军控制权交到了曹爽兄弟手中。这种激烈的权力斗争让曹爽彻底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而司马懿则始终保持着低调的姿态,并在这一过程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最终,司马懿凭借其高超的权谋手段,将曹爽排除在外,实现了自己的权力篡位。
因此,曹操的老部下之所以未能在高平陵之变时发声,主要原因之一是许多老将已经去世,而在世的那些将领与谋士,由于种种内外因素,要么支持司马懿,要么处于无法发挥影响力的境地。曹爽的专横与排斥异己,加速了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使得司马懿的最终成功几乎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