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政权动荡,局势一片混乱。董卓去世后,朝廷的控制力逐渐消失,整个天下陷入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互相攻伐,争夺权力。当时,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势力最终奠定了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而在他们之外,袁绍在河北的强势,刘璋在益州的稳固防线,以及刘表在荆州的控制,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视线转向北方,公孙瓒作为一度与袁绍并列的强大诸侯,也曾在北方有过辉煌的成就。
公孙瓒出身于世族,却因为母亲出身贫寒,只能从事基层的小吏工作。与他有着相似命运的刘备,虽为汉室宗亲,却因家境贫困,一度只能依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幸运的是,二人年轻时都遇到了一位才德出众的老师——卢植。卢植不仅是他们的良师,还是汉末两大英雄的共同导师。卢植一生低调务实,身居学术界,却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无数英才,甚至他的家族在日后成为了名门望族,在唐朝时期,卢氏家族曾涌现出八位宰相。
卢植出生于东汉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地点在涿郡涿县,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和刘备是同乡。年少的卢植天资聪颖,与同代的经学家郑玄一同拜入了大儒马融门下。马融为人儒雅德高,但教学方法却别具一格。他常在屋内挂上一道红色纱帐,一边授课,一边安排歌舞表演,虽令人分心,但卢植在这种环境下始终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正因为如此,马融非常看重他,认为他是难得的学才。卢植学成后返回故乡涿县,开始教授学问,公孙瓒和刘备也正是在此时拜入了他的门下,开始了他们的学习之旅。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窦皇后之父窦武因立下赫赫战功被任命为大将军,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窦武不满足于自身的权力,企图将自己的族人一一封爵,卢植作为一介布衣,竟然大胆上书劝阻,尽管他只是一位普通学者,依然敢于直言不讳。然而,窦武并没有听从卢植的建议,最终在同年九月,他因政变而死。随着卢植声名渐起,多个地方的州郡纷纷邀请他担任官职,但他都以“学者为本”拒绝了,直到朝廷征召他为博士,才正式开始了仕途生涯。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九江郡发生蛮夷叛乱,卢植被任命为九江太守,负责任命前往平定。在战斗中,卢植不仅博学多才,还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凭借出色的指挥,他迅速平定了九江的叛乱。虽然他的表现卓著,但他依然选择辞去官职,回归学术。然而,九江局势不稳,叛乱很快卷土重来。朝廷知晓卢植的能力后,再次召回他出任太守,他应命而去,再次平定了叛乱。此后,卢植回到朝廷,担任议郎,继续致力于儒家经典的校勘工作,并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续写。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席卷整个中原,汉灵帝急忙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派他前往冀州平乱。尽管黄巾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涨,但终究是乌合之众,卢植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干,迅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不仅斩获了万余人,还成功逼迫黄巾军首领张角退守广宗城。面对坚守城池的敌军,卢植采取围困战术,一边指挥围城,一边着手打造攻城器械,准备一举摧毁敌人。然而,朝廷派出的监军左丰因未能从卢植处得到贿赂,反而进谗言称卢植故意拖延,打算养寇自重。汉灵帝听信谗言,大发雷霆,立即将卢植免职,并派囚车将他押送回京,判处“减死罪一等”。尽管如此,卢植始终不愿与左丰同流合污,他的弟子刘备也因拒绝行贿而放弃了一个官职。师徒二人,在这一点上可谓心意相通。
卢植被囚禁后,朝廷接连更换了董卓和皇甫嵩等人前往冀州平定黄巾起义。皇甫嵩凯旋后为了让卢植复职,称赞卢植的战功,最终汉灵帝被迫释放了卢植,并让他恢复原职。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宦官把持朝政,何进策划除去宦官,却不幸被害,随后董卓带兵进京,掌控朝政,甚至废除了刘辩,立刘协为帝。朝廷大臣大多不敢与董卓抗衡,但卢植因刚正不阿,公开提出反对意见。董卓怒不可遏,本欲处死卢植,但在蔡邕、彭伯等人的劝解下,才放过了他,免去他的职务。然而,卢植依然坚定辞职,并准备离开朝廷,董卓虽然表面同意,暗地里却派人打算暗杀他。所幸,卢植早有准备,通过小道成功脱身,逃离了雒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