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涌现了众多名将,他们英勇善战,威震四方,像白起、李牧、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等人,至今仍为后人所熟知。然而,有句话道:“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美人和名将的命运常常注定难以善终。美人的命运多半由于红颜薄命,而名将则常因功高震主,最终落得悲剧收场。白起以“杀神”著称,然而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死于秦昭襄王的赐死。由此可见,古代名将的生命在王权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在古代,有关许多名将之死的传言往往与阴谋论紧密相连。比如明朝开国名将之一的徐达,至今仍然被很多人认为死于朱元璋的暗算。在一些以明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中,常常有这样的情节:徐达因患背疽而病重,朱元璋却赐给他一只蒸鹅。然而,背疽这种病极其忌讳食用鹅肉。朱元璋这一举动,被许多人解读为蓄意致命。徐达在知晓这一点后,悲痛欲绝,最终无奈地死于此。
从这些情节来看,朱元璋似乎是一个无情无义的皇帝,性格冷酷,手段残忍,形象充满了负面色彩。但如果我们深入阅读明朝的历史记载,尤其是一些通俗的历史小说,如《明朝那些事儿》,会发现朱元璋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君主。他确实有过杀功臣的行为,也曾处决一些大臣,但每一次行动背后都有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而非单纯出于个人的愤怒或者不满。
那么,朱元璋是否真的会以某种隐秘的手段来除掉徐达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我们不妨回溯历史,看看“赐蒸鹅”这一说法究竟从何而来。
根据《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徐达的死因并不像野史中所说那般曲折离奇。《明史》明确指出,徐达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患背疽而死,享年54岁。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病重后,特意派遣徐达的儿子前往北平探望,并命令他归南方养病。然而,背疽这种疾病在当时极为严重且难以治疗,徐达的病情在次年急剧恶化,最终不治身亡。朱元璋闻讯后深感悲痛,为表达对这位功臣的敬重,他特意暂停朝政,亲自参加了徐达的葬礼,表现出极大的哀痛。
与此相对,野史中提到的“徐达死于蒸鹅”并未出现在正史记载中。实际上,关于“赐蒸鹅”这一情节,最早的记录来自明代才子徐祯卿的《翦胜野闻》。这本书讲述了明朝初年的种种逸闻,其中提到了朱元璋“忽赐膳”给徐达。此外,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提到了“赐以蒸鹅”一事。但这些记载并非官方史书,而更倾向于野史或者民间传言。
现代的考古学家对徐达墓的研究表明,关于“徐达死于蒸鹅”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徐达的墓位于江苏南京的紫金山北麓,墓前有一座高达8.95米的“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根据《明会典》规定,像徐达这样封王的功臣,神道两旁应该有石人、石马、石虎等雕像,而徐达的墓葬中不仅有这些,还有一块异常高大的神道碑。这个碑的高度甚至超过了朱元璋的神道碑(朱元璋的碑只有8.78米高)。从这一点来看,朱元璋对徐达的死后待遇十分尊重,远超一般功臣。
因此,虽然野史中的“蒸鹅”说法引人注目,但从考古和史实角度来看,徐达的死因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徐达在朱元璋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还是开国战争中的重要将领。特别是1368年徐达指挥的北伐战争,直接导致了元朝的灭亡。作为一位深知功臣重要性的君主,朱元璋绝不可能轻易除掉徐达这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
所以,尽管《翦胜野闻》这类野史流传甚广,朱元璋之死并不等于徐达的死必定与“蒸鹅”有关。相反,史实中的徐达死因更符合古代医疗条件下的常见病理情况,远离那些无根无据的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