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亲自向刘备发动攻击,刘备不得不寻求庇护,最终投靠了刘表。刘表对此表示热情,亲自前往郊外迎接刘备,以极高的礼遇接待他。随后,刘备选择在新野扎营,开始了他在荆州的新生活。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拜访诸葛亮,这次被称为“三顾茅庐”。经过三次拜访,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青睐,并获得了《隆中对》的策划建议。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年仅27岁,经验尚浅,但他所展现出的才智却让刘备十分钦佩。那么,为什么刘备如此迫切地想要请诸葛亮出山呢?
首先,刘备得到的保障来自于徐庶和司马徽等人的强烈推荐。在建安六年刘备到达荆州之际,徐庶便因刘备是汉室的皇亲,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仰慕之情,因此选择投奔。见面之后,刘备对于徐庶的才华十分器重。逐渐地,当刘备向徐庶请教时,徐庶告诉他:“诸葛孔明乃是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对此表示欣然,愿意与诸葛亮见面。徐庶则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不应被辜负,并建议刘备亲自上山拜访。听从徐庶的建议,刘备决定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访,以示诚意,并最终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出山。
除了徐庶,刘备在荆州还有一位能者值得关注,那就是名士司马徽。刘备与司马徽讨论时,司马徽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一般的书生与见识有限的人如何能够看清天下大势呢?真正能够看清大势的人,才配得上‘俊杰’的称呼。”当刘备询问谁可以被称之为俊杰时,司马徽毫不犹豫地提到了诸葛亮和庞统。显然,在三国时期,很多英才的任用与推广都与名士的推荐密不可分。正因如此,徐庶与司马徽的强烈推荐对刘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意识到,诸葛亮就是能够帮助他改变现状的重要人物。
其二,诸葛亮在荆州的广泛人脉也为刘备所看重。公元197年,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玄去世后,他选择在隆中隐居,日常生活中喜欢吟诵《梁甫吟》,常自比于历史上著名的谋士管仲与乐毅。当时许多人对他的才能并不看好,唯有好友徐庶与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能力与价值。正是因为诸葛亮在荆州与石韬、徐庶、孟建等本地士人游学博学,形成了广泛的朋友圈,使得他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诸葛亮后还与沔阳的名士黄承彦之女成婚,相关的家庭背景与人际关系也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网络。众所周知,黄承彦与当地众多士族名流都有交往,为诸葛亮在荆州的立足提供了广阔的助力。
最后,诸葛亮的“千金市马骨”哲学同样重要。这一典故出自《战国策·燕策一》中郭隗与燕昭王的对话,寓意着求贤若渴的重要性。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并不只是为了找到一位谋士,更是期望表达他对人才客观的重视。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也使得诸葛亮在接受邀请时更加坚定。这一系列的考虑,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诸葛亮的才能,更是在聚集各路英才的过程中,引导刘备逐步形成自己的实力。总的来看,刘备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凝聚着他对未来的深思熟虑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