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五年(260年),曹髦感受到自己在朝中的权力逐渐被削弱,心中充满愤懑和焦虑。这个年轻的皇帝无法忍受自己逐步沦为傀儡的现实,决定亲自带领宫中卫队,寻找司马昭算账。在前进的途中,曹髦遭遇了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以及他的一队部队。曹髦身旁的侍卫们怒不可遏,高声呵斥,逼退了司马伷的兵士。随即,中护军贾充赶到,他与曹髦在南宫的宫殿下展开了激烈的对决。曹髦挥剑直击,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甘心被束缚的决心。随着战斗的激烈进行,围观的众人纷纷想要撤退,眼看贾充的军队就要溃败。此时,成济急忙向贾充请教:“事已至此,我们该怎么办?”贾充冷静答道:“司马昭养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这一刻!今天的事,别无选择!”成济没有多问,毅然决然抽出长戟向曹髦刺去,将其当场杀死。此时曹髦不过20岁,生命就此结束。事后,令人不解的是,虽然贾充指使成济弑君,司马昭仅仅处死了成济,却对背后指使的贾充没有追究,反而放过了他。这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一方面,曹髦的死引起了朝廷的震动,司马昭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尚书左仆射陈泰在这时进宫,他见到司马昭时悲痛欲绝,眼中泪光闪烁。司马昭也没有抑制住自己的情感,流下了眼泪,似乎在向陈泰求救:“我该如何自处?”陈泰的语气坚定且有些无奈:“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微安抚天下的愤怒。”但司马昭在听后深思了一会儿,最终却摇头拒绝,表示:“你再想想是否有其他办法。”陈泰见状,便只能沉默。终因过度悲伤,陈泰很快吐血而死。可以看出,陈泰的意见代表了不少忠臣的心声。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弑君是极为罕见的事件,尤其是公开处决皇帝,更是令人发指。因此,若司马昭想平息朝野的怒火,交出贾充几乎是唯一的选择。然而,司马昭并未选择妥协,他只让成济为首的“马前卒”付出了生命。
此举的背后有多重考量。首先,贾充一直是司马昭的心腹,他在司马家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贡献。自从司马懿去世后,贾充一直辅佐司马师、司马昭,逐渐升迁至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等要职。尤其在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后,贾充依然得到了司马昭的重用。正因为如此,司马昭始终不能轻易放弃这个得力助手。
其次,司马昭接掌权力后,不仅没有削弱贾充的权力,反而更为重用他。司马昭任命贾充为大将军,并在其谋划下成功镇压了诸葛诞的叛乱,贾充也因此封为宜阳乡侯。这些成就无疑让贾充在司马昭心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虽然弑杀曹髦让司马昭背上了骂名,但从长远来看,曹髦的能力无疑会成为未来的隐患。年轻的曹髦聪慧过人,有着祖父曹丕的风范。特别是在公元255年,司马师病逝后,曹髦不仅未感悲伤,反而心生夺权之念。他密谋发动宫廷政变,意图通过政治手段夺回权力。尽管曹髦的计划最终被司马昭识破,并被迫放弃,但可以看出,曹髦已展现出极强的政治手腕。如果不及时解决,曹髦将来必定会对司马昭构成更大的威胁。为此,贾充迅速采取了极端手段,确保曹髦的突然死亡,从而为司马昭铲除了这个潜在的敌人。
最后,回到曹髦出宫的那一刻,首先遇到的是司马伷及其兵士,尽管局面紧张,但司马伷的人并没有做出激烈反抗。对此,笔者认为,这并非由于他们力量不足,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为司马昭背负“弑君”之罪名。而在关键时刻,贾充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为这场政治暗杀承担骂名,并承受不可预知的后果,这也表明了他对司马昭的忠诚以及他政治手腕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