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长期以冷兵器为主,尽管火药最早由中国人发明,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在西方国家,热兵器的普及要更早。到了明朝,中国确实已经开始使用火器,但进入清朝后,战争的情势却又逐渐回落到以冷兵器为主,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国家,火药与军事技术向西方的传承与交流,对多国的军事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虽也装备并尝试应用火器,但当时社会的思想氛围仍然较为保守,缺乏系统学习科学文化与科技制造的环境,因此烧制火药并把它运用到武器上的工艺并不成熟,设备也偏于粗糙、笨重。与此同时,正在经历文艺复兴的西方国家,在火器的设计、加工与制造工艺上远比中国精细、灵活,逐步形成了更高水平的武器体系。
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国内基本安定,没有大规模战争,他认为如此强大的武器并非必需,因此对火器的发展加以限制。实际上在清朝初期的局部战争中,火器和炮兵仍在抵抗外来侵略时发挥过作用,见证了其一定的军事价值。随着雍正时期的推进,他强调作为满族统治者,自己更擅长的作战方式是骑射。因此在战事相对稳定、周边国家多已被收复的情形下,政府自然对火器的推进不再如此前那么紧迫,进一步放缓了相关研发和生产的步伐。
这项技术逐渐被搁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致使中国错失与世界接轨的科技与制造潮流。西方列强则在不断完善和革新火器、炮兵等现代军事技术,中国在此过程中逐渐落在了后面。随着时间推移,西方的先进武器系统越来越成熟、轻便而强效,而中国的自主创新与制造能力却没有同步提升,最终在外来炮火的冲击面前显得脆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