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两京格局是历史上一个相对固定的制度,即使太子朱标没有去世,明代仍然会发展出这样的两京体制,只是可能会是以北京或西京西安作为都城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都城选择过程颇具传奇色彩。最初,朱元璋选择凤阳作为名义上的中都,然而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强烈的反对与朱元璋态度的变化,这个计划最终半途而废,造成了一个虎头蛇尾之局面。随后,南京成为了实际的都城。朱元璋称帝的时间恰巧是在大将军徐达北伐元朝的途中,当时,明朝所控制的领土相对有限,只有四个省份。由于明军北伐同时展开了南北两线进攻,最后只能在经济基础相对稳固的南京宣告成立。
经过数年的征战,明朝逐渐扫除了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西北边境的局势开始趋于稳定,青藏地区的元朝势力也归顺于朱元璋,并在河州建立了军事驻点。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考虑向北迁都的计划逐渐成形,并委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选址。然而,朱标回到南京不久便因病去世,导致迁都的计划急转直下,被迫搁置。
与此同时,朱棣通过政变推翻了侄子朱允炆,成功登上皇位。在南京统治了十多年后,朱棣意识到这种安排并不稳定,最终决定将都城迁往北京。明朝名义上确立了凤阳、南京与北京三京制,但实际上,中都凤阳的政治地位远低于南京与北京,凤阳只是名义上的存在,南京则成为了明朝的实质陪都,几乎具备了与北京相同的政治职能。
朱棣的迁都举措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举动,既考虑到了天子守国门的必要性,也对前朝的教训有着深刻的认识。历史上,汉民族如果选择南迁最终无一例外地遭受北方政权的毁灭。即便在南朝的时期,刘裕虽然成功收复了两京,但他也无力维护这些政权的持久稳定。而后来如桓温的收复洛阳以及靖康之乱后的种种,如后金退兵后宋朝不敢再回迁汴京等,都是汉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无可奈何的悲剧重演,犹如宿命般因果交织。
朱棣深知,南迁政权难以再回故土,哪怕勉强收复也无法长久维持,因此他坚定选择在北方边界的幽州定都,甚至不惜用武力清除异议者的声音。然而,他未曾想过两百多年后,他的子孙将以一种被异族一举覆灭的方式陨落。正是因为选择了这个靠近北方的首都,加之历史上长期以来的统治格局与民心,使得只有两三十万的女真人也能统治庞大的明帝国。
北方的广袤平原虽然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但却具备燕、秦时代留下的要塞化基础,这样的环境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游击战、反攻以及对农民、金产品的封锁形成了绝对的优势。而且,北方地区的农业潜力巨大,交通条件也相对便利。北京的劣势在于缺乏足够的水资源支持大型城市的水利系统及周边农业的发展,但只要将通往南方的官道修缮完善,物流畅通便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