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对于许多人来说,无疑是耳熟能详的。从各种文学作品到影视剧中的人物塑造,明朝的历史几乎成了一个被反复讲述的故事。然而,在这些故事的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尤其是在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例如,徐阶和张居正这两位人物的评价就各有不同。有人认为徐阶是奸臣,而张居正则被誉为忠臣,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其实,通过他们的后代,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内阁被视为重要的行政中枢,而内阁首辅更是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嘉靖年间,内阁首辅是严嵩,严嵩倒台后,继任者是徐阶。徐阶被人称作“青词宰相”,因为他文采出众,而当时的嘉靖皇帝迷恋道教,时常要求写符箓以祈求天庭庇佑,这些符箓被称为“青词”。由于徐阶精通青词,嘉靖皇帝对他非常赏识,最终将他推举为内阁首辅。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徐阶的评价并不那么高。有评论称,徐阶是一个“甘草国老”,这意味着他擅长迎合嘉靖皇帝的口味,投其所好,虽然自己本身并没有突出的政治才能。甚至有人认为,徐阶和严嵩一样,是个心机深沉、城府极深的奸臣。那么,徐阶究竟是不是奸臣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张居正,与徐阶进行一番比较。 说到名气,徐阶远不如张居正。但令人意外的是,张居正的老师正是徐阶。在嘉靖皇帝去世后,继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任命张居正为新的内阁首辅。此时,徐阶已经上疏请求退休,选择回乡。张居正上任后,不仅大力整顿了朝廷的吏制,还推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 一条鞭法”赋税改革,这一改革为明朝的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创造了所谓的“万历新政”的富庶局面。 张居正的功劳可谓卓著,他被封为“太傅”,但这份荣耀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朋友,反而引发了不少大臣的嫉恨。甚至万历皇帝也开始觉得张居正权力过大,对他有些不满。最终,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1582年),但他死后却因遭到言官的诬陷,连带抄家,罪名被昭告天下,甚至给他贴上了“奸臣”的标签。 然而,张居正并未预料到自己也会像徐阶一样,死后被称为“奸臣”。时至今日,回顾两人的一生,谁是真正的奸臣,或许真的不好说。但通过他们的子嗣,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些线索。 根据史料记载,徐阶有三个儿子:长子徐璠、次子徐琨和三子徐瑛。徐阶特别看重长子徐璠,每当遇到困惑的事,都会向他请教。徐阶有意培养徐璠,希望他能有所作为。然而,徐璠并未如父亲所望,在朝廷中未能展现出任何卓越的才能。他最终仅担任了太常寺卿一职,并且依靠父亲的权势,横行地方,恶名远扬。徐璠最终因为腐败被革职,并流放至边疆。徐阶的另外两个儿子也同样名声不好,他们的行径都充满了恶行和霸道,成为了当时百姓口中的“恶霸”。 相比之下,张居正的子嗣则有六个,其中长子张敬修在万历八年以状元身份登科。虽然张居正的儿子们的命运同样并不顺利,但他们的品行和作为却比徐阶的儿子们好得多。张敬修在父亲去世后,为了表明自己清白的立场,自尽身亡。而其他几位子女也在崇祯时期进入朝廷为官,他们不忘父亲的教诲,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尤其是张允修,他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张献忠攻占江陵时,拒绝了敌人的诱降,最终自杀时写下了绝命诗:“八十空嗟发已皤,岂知朽骨碎干戈……今昔敢言能报国……年漫惜未抡科……愿将心作铮铮铁,万死丛中气不磨……”这首诗表达了张允修的忠诚和坚贞,显现出他身为张居正之子,继承了父亲的忠诚与家国情怀。 几百年过去,尽管明朝的历史已渐行渐远,但徐阶和张居正的故事依然被人传颂。徐阶的名声早已不如张居正那般显赫,但他的后代却留给了后人许多负面的教训。而张居正的后代,虽然经历了种种波折,但他们的忠诚和气节,却为历史增添了不少正面的评价。无论如何,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后代的贡献,或许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我们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