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些战争并不会随着停火协议的签署而终结,因为日本军国主义至今未死!
很多日本退伍老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若中日之间再次爆发战争,他们还要打中国。
其中一位名叫松本的日本退伍老兵表示,这并非个人狂想,主要涉及3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日本军人的信仰
许多日本退伍老兵之所以有这么深的执念,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日本天皇”。
在那个时代,个人道德被国家意志彻底压制,战争罪行甚至在他们心中被“正当化”,为此不惜献出生命。
回顾历史,会发现这种现象是人为制造的。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通过无孔不入的军国主义教育,系统性地构建了一套“皇国思想”。
在这种思想体系中,天皇被塑造成“现世神”,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天皇的命令就是最高旨意,对外侵略则被精心包装成奉天皇“圣令”而行的“圣战”。
他们被灌输,“优秀的大和民族”正在对“劣等的民族”进行一场必要的“改造”。这种洗脑剥夺了士兵对侵略行为的基本道德判断力,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国家战争机器的工具,成为神坛上冰冷的祭品。
因此,战败对他们而言,远不止是军事上的失利。它意味着信仰的彻底崩塌,意味着未能守护神圣的天皇,是一种辜负了最高期望的奇耻大辱。
随着而来的“愧疚感”未能转化为对罪行的反思,反而异化为一种偏执的渴望,希望通过“再来一次”来完成未尽的“使命”,以洗刷当年的耻辱。
第二个原因:不愿承认失败
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初期,军人在国内是民众崇拜的英雄,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薪资。
然而战败后,军队解散,他们从云端跌入泥潭。许多人失业,甚至沦为乞丐,遭受社会的普遍歧视。
日本民众将战败的责任,轻易地归咎于前线士兵“贪生怕死”。
这种被“自己人”抛弃的创伤,使得他们将怨恨投向外部,更加怀念那个能给他们带来荣耀的“战争年代”。
于是,为了维护那份脆弱的自尊和早已崩塌的“信仰”,那些老兵选择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他们精心构建了一个被歪曲的战败故事,坚称大日本帝国皇军并非败给了中国,而是败给了美国的两颗原子弹。
这套说辞巧妙地剥夺了中国作为主要战胜者的资格,从而让他们在心理上得以拒绝承认,自己竟然输给了那个曾经无比蔑视的对手。
他们刻意忽略了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巨大决心,无视了中国辽阔的国土对日军兵力的巨大消耗。
时至今日,他们仍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拒绝正视中国早已今非昔比的现实。
抗日战士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选择了逃避。
95岁的侵华老兵三谷翔,曾是南京战役的参与者。他晚年公开站出来,为日军当年的暴行感到耻辱,向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致歉,并怒斥安倍晋三等右翼政客。
原731部队成员清水英男,更是在2024年主动来到中国,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亲自指认那些记录着非人罪行的证物,并当场谢罪。
他们的行为证明,“拒绝承认”是一种主动的心理选择,而非必然的结果。
第三个原因:岛国焦虑症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且自然灾害频发,这催生了其民族性格中强烈的生存危机感和对外扩张的欲望。
现代化成功后,国力增强导致野心极速膨胀。日本制定了系统的“大陆政策”,其战略蓝图相当宏伟:先侵占台湾、朝鲜,再图谋满蒙和整个中国,最终称霸世界。
甲午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这种野心。击败昔日的“老师”中国,让日本的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胀。
此后,日本在国内通过军国主义教育,向一代代学生灌输“皇国思想”和扭曲的武士道精神。
对外则宣传虚伪的“大东亚共荣圈”,将自己包装成“亚洲的救世主”。
老兵言论中对中国地大物博的直白羡慕,恰恰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富强与广阔本身,就是对日本狭隘生存空间的一种潜在“威胁”。
可见老兵的狂言并非个人意愿,而是一种深植于历史的意识形态的回响。
结语
日本老兵的“战争执念”,是由神化的国家信仰、扭曲的战败叙事和深层的地理焦虑叠加而成的结果。
对于此等难题,我们能做的,只有用实力将其彻底驱散。
持续发展,不断强大,让任何形式的侵略幻想都彻底失去存在的土壤。
既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