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日军少将水原义重带领部队抵达陈庄,展开了所谓的“扫荡”行动。他指挥兵力分散,迅速包围了陈庄。然而,当日军踏入庄内时,似乎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钉住了脚步,进退不得。水原义重心中一阵疑惑,亲自骑马前行查看情况。眼前的景象令他愕然——道路两旁,稻草人赫然竖立。每个稻草人都有完备的肢体,甚至有鼻有眼,双手高举,胸前挂着写有“日本法西斯战犯”字样的纸牌。最让水原愤怒的是一个特别的稻草人,身材矮小,头上套着一个破旧的铁罐,罐上清晰写着“水原义重”四个字,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不投降,叫他灭亡”。
愤怒至极的水原拔出了指挥刀,心头怒火燃起,准备斩断这些令人恶心的稻草人。然而,恍若一瞬的冷静让他想起以往的教训,笑了一声,自嘲道:“这些花招不过是给小孩看的,别忘了地雷。”他随即挥手命令部队绕道前进,继续向陈庄推进。
然而,谁也没料到,刚刚开路的先锋队员走得不久,一声巨响打破了宁静。尖锐的地雷爆炸声接连不断地响起,像是不断被引爆的火药桶。水原义重的坐骑被吓得狂奔,足足跑了三里地,才终于停下。那一连串爆炸的震撼,让整个日军阵营一度乱成一团,士兵们四散逃命。
半小时后,水原义重带领部队来到陈庄的一个巷口,井上大佐迎面走来,急切询问:“你们攻占陈庄的战果如何?有多少八路被抓住?”水原苦笑着回答:“我们扑了空,根本没碰到敌人。”井上大佐不甘心地补充道:“我们搜遍了陈庄,家家户户锅里都有饺子汤,看样子他们早就吃了早餐走了。”
水原听后,心中顿时明悟,转头对一名参谋命令道:“速报军部,告诉他们我旅团今天上午占领了陈庄。”话音未落,他突然一愣,似乎察觉到了某种不寻常的迹象,脸上开始冒出细汗,猛地大喊:“快!我们得赶紧撤出陈庄,注意周围的八路军,准备迎接包围!”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水原意识到他们已经陷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此时,贺龙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已经悄然逼近。水原马上对井上大佐说道:“快,我们立刻撤回灵寿!”
然而,水原的心中充满了犹豫与不决,四面八方的八路军似乎无处不在。南面与东面均已被敌军封锁,撤退的路线让水原一时间难以作出决断。他一会儿主张向东撤,一会儿又主张向南撤,显得十分优柔寡断。
此时,贺龙正在指挥部内研究战况,指示部队准备好伏击。贺龙冷静分析:“我们在东面的大路两侧布置重兵,716团埋伏在东西寺家庄,第二团在陈庄以东的冯沟里、破门口一带设伏,独立一支队隐蔽在陈庄以东。敌人一出庄,我们就封住他们的后路。”
第二天拂晓,日军开始了撤退,但没想到却跌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第一支伏击队员猛烈开火,迅速撂倒了五六十名敌军,战斗顿时爆发。
贺龙在指挥部内得意地说道:“水原这个老狐狸无论耍什么花招,最终还是朝着我们为他安排的死路走来了。”紧接着,120师的各部队接连出击,日军陷入了无尽的混乱与恐慌之中。他们的弹药耗尽,体力不支,多次尝试突围均被八路军打回。夜幕降临时,716团成功歼灭了破门口的日军。
次日黎明,残存的三百多名日军拼命向鲁柏山逃去。然而,他们未曾料到,四分区5团的部队早已在山背后封住了退路。急红了眼的水原指挥部队迅速形成三角形阵势,意图从5团的防线突破。可惜,5团的战士们发起反冲锋,顷刻间把敌人打退。
这时,贺龙亲自赶到鲁柏山脚下,命令炮兵准备炮火支援。他指挥50门迫击炮同时开火,瞬间将敌人打得片片倒下。在炮火的掩护下,郭征指挥2团进行冲锋,日军在猛烈攻击下溃不成军。尽管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但八路军似汹涌的波涛,敌人一个接一个倒下。经过短短的激战,八路军迅速占领了山头,成功歼灭了1500名日军,只有两人侥幸逃脱。
这两名逃脱的敌军,正是水原义重和上等兵田中角荣。值得一提的是,田中角荣后来成为了日本的首相,33年后,1972年9月25日,他以日本首相身份访问中国,并与中国签署了中日外交关系联合声明,为两国的邦交正常化作出了贡献。
有趣的是,当年田中角荣在见到毛主席时,情绪十分激动。他向毛主席坦白说:“我参加了侵华战争,深感愧疚。今天,我向中国人民真诚道歉,请求宽恕!”毛主席笑着回应:“我们知道你的过去。如今,你以日本人民的使者身份来访,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给你了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我希望你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继续努力。”
田中角荣连声表示:“我一定会努力!”
《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详细记述了陈庄战斗的经过,以及田中角荣的逃脱过程。该书不仅成为了畅销书,还在中国政治/军事图书畅销榜上名列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