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皇帝,建立了封建国家的基本框架,将六国吞并,完成了统一的伟大壮举,开创了新文字。然而,由于他所做出的历史性成就超越了前人的经验与尝试,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始终存在着不同的声音。部分人认为,秦始皇实施极端的法家思想,推崇严苛的法律与管理,甚至为此残忍地处死了大量儒生。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秦始皇的伟大成就不可忽视,他统一了思想和国家制度,为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逐渐学会从多元的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也促使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秦始皇的历史地位,提出了重新评价他伟大贡献的观点。那么,当我们提到秦始皇时,不得不提到他身边的那位重要大臣——李斯。
李斯,是秦始皇一生中的得力助手之一。他与秦始皇一同经历过低谷,见证了大秦江山的建立与壮大。然而,历史上的李斯,却常常被描绘为一个阴险狡诈的奸臣。在《史记》中,他因篡改秦始皇遗诏,扶植胡亥为继承人而名声狼藉。司马迁曾言,如果李斯没有参与这一变故,立的是扶苏而非胡亥,或许他会成为后人敬仰的忠臣。
然而,关于李斯是否真有篡改遗诏的行为,历史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2009年,北京大学收到了一批西汉竹简,这些竹简内容与《史记》有所出入,揭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李斯形象。这些竹简的内容与《史记》相互印证,却又提供了更多细节,重新审视了李斯与秦始皇的关系。
根据竹简的记载,当秦始皇因病重在沙丘去世时,他召见了李斯,询问继承人问题。秦始皇提到,他的儿子们都还太年轻,无法担负起国家重任,李斯应帮助他选定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李斯听后惊恐万分,立即跪倒向秦始皇表示忠诚。他表示,自己并非秦国人,亦没有资格干预国家的继承问题。李斯还郑重承诺,如果秦始皇担心他干预朝政,甚至可以为此自尽,以示忠诚。秦始皇深感李斯的忠诚,最终听从李斯的建议,决定立胡亥为继承人。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写道,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与赵高一同篡改遗诏,合力扶持胡亥上位,并且毒死了大公子扶苏,杀害了蒙恬,成了朝政的罪人。在《史记》的影响下,李斯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奸臣,负有重大责任,致使秦朝迅速灭亡。
但是,随着2009年竹简的发现,李斯的历史形象出现了颠覆。根据这些竹简的记载,李斯并没有如《史记》所写那样,心怀不轨地篡改遗诏。相反,李斯是出于忠诚,建议秦始皇立胡亥为继承人,并且始终忠心于自己的主君。李斯的遭遇,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胡亥继位后,听信了赵高的谗言,最终将李斯视为威胁,欲除之而后快。李斯被迫在朝堂上直接质问胡亥,指出若今天杀了他,明日也会因赵高而身陷危机。
李斯的忠诚和悲剧似乎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体现。他的死并非简单的背叛,而是深陷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最终,李斯成为了赵高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遭遇腰斩。历史上的李斯,既有可能是一个忠臣,也可能是一个因权力斗争失败的无辜者。在这一角度来看,李斯未必如《史记》所说的那样罪不可赦。
如果从新的竹简资料来看,李斯的忠诚和作为,值得我们重新审视。他不仅没有篡改遗诏,也未与赵高狼狈为奸,相反,李斯试图劝谏胡亥,避免因暴政而引发更多的灾难。可惜,胡亥并未听从他的忠告,导致了赵高的阴谋成功,而李斯最终成为了这一斗争中的牺牲品。
因此,从这段历史来看,李斯的人生似乎没有那么单纯。既不是历史上所描述的奸臣,也不是完全无辜的忠臣,而是一个深受权力斗争波及的历史人物。他的死,不仅仅是个人悲剧,也是大秦王朝权力混乱的一个缩影。